时间去哪了

时间去哪了
DiffDay总体印象
好忙好忙,现在的人比以前的人忙。可是明明现在不管工作还是娱乐,效率都是越来越高,你咋觉得时间越来越紧?
点解
在发达国家,有种有意思的纯理论说法,收入增长比寿命增长来得快,人之所以越来越忙,是因为花钱这件事,你还得花时间去花才行 (时间花完了,钱还没花完)
调研对象基于美国 – 跟50年前相比,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只增加了15%,而收入是那时的三倍。中国这个烈度更大。
-
贫富差距使它呈现出更复杂的面目
-
穷忙穷忙 vs 富人才是真忙
-
一件东西的价值由其机会成本决定,富人的悠闲机会成本更高
-
时间用于玩,富人也必须玩得更有金钱密度,忙做头发,看展览,听歌剧,看着悠闲,其实很忙
-
电视/视频(时间密集而资金不密集)基本都被穷人看了,富人看电视就没空花钱了。在这方面,爱看电视的特朗普算是个另类
穷人时间价值低,所以看电视时间比富人多,美国人平均每天看电视2小时40分,穷人每天看4小时,考虑到穷富人数比,可能美国的电视基本都被穷人看了,特朗普传言每天看4个小时福克斯电视台,还真是特立独行
-
时间的开销和节省
每个人的时间罐子都一样大,从幸福感上讲都应该先装鹅卵石,再装细沙。
开销
正常人时间分到4大类工作中:工作的事、家庭的事、个人的事、休闲的事
-
工作的事儿:时间用于其它三项的前提,研究省时间的首要目的,就是想把时间省下来用在工作上。工作时间没有朝九晚五(六)那么长,有时候名义在工作,其实是假装在工作。
-
家庭的事儿:耗时大户是家务和照顾孩子。
-
休闲的事儿:第一耗时大户是看电视/刷手机。
-
个人的事儿:第一耗时大户是睡觉,睡觉时间也是有贫富差距的。穷人平均比富人多睡近一个小时,睡觉这档子事,只花时间不花钱。
省时:天花板低
当你把一天到晚做的各种事花了多少时间不厌其详地记下来,一年到头,周而复始,你就会有本时间日记,十几年下来,你可能会发现节省空间没你想象的大。省时间难,难在花时间这事有天然瓶颈,不能有人替你睡觉看电视和吃饭,替你照顾孩子还得有收入和住房条件,要么条件不够要么不愿意。这条路走不太通。
也是基于跟踪上千个美国人十几年的结果
转念:提升质量
什么事花时间最多,就把什么事的体验做好!
睡好即躺赢
用时第一大户是睡觉,所以,你要搞张舒服的床,舒服的枕头,手机莫放床头,发光体都关掉,有噪音的,装上双层隔音玻璃,搞上耳塞。若眼罩有助睡眠,那就整上,还不行,该用安眠药就用,只要能帮你睡得好的事情,需要做你就做。睡觉是最值得的消费,收益最高的投资。睡觉平均占用你人生的1/3,只要睡得好,人生就已躺赢。
休闲要主动
用时第二大户是看电视/刷手机,真想看你就看,但得把握住关键的一条: 不要被动要主动
不能被动的有什么看什么,而是主动的看,只看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和节目。被动使你沉迷,主动才有掌握,就算时间还是花了那么多,至少体验不同
家务事不爱尽量甩
你喜欢做,挺好,否则能外包尽量外包,能自动化尽量自动化,起码把一两件最讨厌的事外包是最佳策略,甩不掉的话也可安排和快乐的事情一起做,如做家务同时听你喜欢的内容。
照顾孩子要尽心
几乎很少碰见后悔生育的父母。但统计数据摆在那,平均而言,人们在有孩子后幸福感下降,到孩子成人离家后幸福感才回升。所以对此只有一个办法:若原本将照顾孩子当麻烦,必须学会骗自己,相信它是享受。18年漫漫长路,不骗骗自己怎么过得去?
时间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非自控出错,态度问题
刷朋友圈,刷微博,是我们管理痛苦的手段,驱动人的不是趋利避害,就是避害。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干扰嘛,是我们自找的,以便从眼下的痛苦里逃离。
举例,一天拿起79次手机,醒着的时候每小时5次,每12分钟一次,打断了专注,将已经很有限的时间切割成碎片,其实这已经是高自律的一批人的表现了。有人一天拿起200次,约等于清醒时每4分钟拿起一次,生活是碎的不能再碎了。
碰到这种情况,你别实践到另一个方向:晚睡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一般选择通宵
达成心流
Mental Flow : 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抗拒中断,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创造性的工作离不开这类高质量的状态,艺术类工作如此,研发工作亦然。专注可提升效率,能浇灌幸福感。哪怕是休闲阶段,心不在焉也更不容易体验到快乐。
行动的专注高效,也受自信状态的影响。自信对完成任务很关键,「多锻炼+帮助他人」 可有助于增强自信,但要注意这里的帮助说的是举手之劳的场景。
提升心理能量和生活质量,第一步就是要减少拿起手机的次数,第二步可多感受敬意: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创造力和体力的敬意(欣赏画作,体育竞技),感受敬意的目的是识别琐碎摒除杂念,在这些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琐碎的事情都不重要了,更有判断能力
兼论拖延症
有种解释是因为对自己有完美主义的要求,超出自己的要求(听了这个是不是好受了很多),所以拖延症在好人身上也很常见。进入现代这会进一步加剧,因为很多目的都是强加的。你认为它是症,不好治不也得治么。
- 让创造性的任务变成机械式的劳动,例如不喜欢背书,就变成抄书,这可能是唯一能治的硬招 – 勤劳练习+分而治之,说的不好听点勤能补拙,别想一口吃个胖子。还有一种叫做无负担习惯策略,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例如每天1个俯卧撑,每天只读1页书。
- 让种子飞一会,就算不做,也要放在心中酝酿,当拖不下去的时候,最高效率解决战斗(有此经历,但仍不推荐),个中滋味当然不好受,不是最高招
- 群体组织中立Flag,靠虚荣心压你往前,也不是什么绝招
- 不同年龄对时间刻度的认知和规划也是不同的,看开点。要么你人格成熟来应对,毕竟拖延也是上境界的磨炼,要么loser比例在人类社会的比例基本不变,你不过是其中一员而已,看你自我的要求了
拖延并不是你懒,而是你的恐惧。人在面对困难时都会恐惧,面对恐惧都会选择拖延,你所见到的自律,除了对目标的渴望,就是面对任务有焚膏继晷(gui,燃烧蜡烛直到第二天日光出現)的决心,减少即将去做的时间(包括刷牙洗脸吃早饭本质都是在拖延)
还有一种对付拖延症的高级方法,那就是一天只做一件事。那么你就不会受计划制定后到开始前,那种煎熬的痛苦。多个任务并行做和单个任务逐个做,前者的效率可能是后者的1/4。
鸟瞰时间的安排
何为鸟瞰时间,就是拉长尺度来看,从几年或几十年的角度思考人生。从实践落地上:
- 第一种是写自己的悼词
- 第二种是采访敬仰的长者,在采访长者时,有两个问题必须问:
- 回顾人生,你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 回顾人生,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从《时间贫困》作者收集弟子的采访汇总看,76%的长者最自豪的事情都说是家庭,与伴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抚养孩子健康成长。除了家庭张除外,还有少部分的人把坚持走自己的路和职业成就看作最自豪的事情;在最遗憾的事情里,有 38%的人提到没有花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18%的人提到没有充分开发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潜能,还有 7%的人提到失败的关系,例如兄弟姐妹关系破裂。
结合这些采访,不难得出和前面类似的结论,和家人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人生的整体满意度,所以在规划时间时,优先把时间留给陪伴家人是一个优选的策略。
自由时光并非越长越好
生活满意度和每天的自由可支配时间有关,在 2~5 个小时间最为宜
- 上班族:2.5个小时左右的空闲时间
- 无业者:4.5小时
自由时刻不可或缺,但并非越长越好。通常高过 5 个小时,无所事事感又会袭上心头,少于 2 个小时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同样来自于对美国人的调研,有一定的同感,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人
当代城市人,多数有“空白时间恐惧症” – 难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
结果的推论
- 无业者心理状态更差(不被需要),闲得更久,满足感却没有比工作者高多少
- 工作者的2.5小时可能处在愉悦的“有人陪伴”状态中,效用顶无业者4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