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是一把手工程
变革是一把手工程
DiffDay变革是一个亘古话题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死寂”宣言,可能是最终的宿命,但时间尺度太远。从更哲学的角度看,时间可能就是不存在的,时间就是运动。自然在运动,人在运动,组织在运动,这是无可否认的,在商业社会“竞争性毁灭”的压力下,一个企业(组织)的变革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甚至咱们有一则很顺口的话,改是找死,不改是等死,狭路相逢勇者胜,找死还有一线生机,总比等死好。
商业的本质就2条
- 与众不同(产品领先)
- 成本领先(效率驱动)
企业发展的大了,都不是单条腿走路的。与众不同是艺术问题;成本领先是通用问题,常见的要效率的一个解决方案是数字化转型、信息化整合,道路大家都懂,可很多公司走不到自己想要的彼岸,这是咋回事,就这个问题就记录一点点。
虽然内容聚焦数字化转型,但制度转型,文化转型亦然,没有不是一把手工程(道理相通只是没数字化转型复杂),标题没毛病
数字化转型
Media公司的说法
转型不是0和1,而是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得更深,不管是与客户的交互,还是与经销商的合作,及制造环节,产品体验等各个方面,都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个人觉得这个表达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各个领域求深度,整个公司求广度。
数字化如果单独靠技术部门来推动,实际是产生不了效益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大家思维的改变,说句不好听的话,思维不变的人肯定是要被一把手挪窝的。
任何一个重大的转型(如数字化转型),sponsor(推进人)都是业务的领导,作为推进人,在业务是一把手,再加上IT数字化的团队,大家一起搞。为了打破鼓励,分散困境,一把手定下了“一个美的,一个系统,一个标准”的变革决心。光重构数字化转型基础,统一流程,IT系统,数据标准,美的就用了3年时间,正因为一步步的推进,才有可能迈入到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阶段(由制造到智造)
总而言之,转型是一把手工程,如果一把手不推,永远推不动,一把手思维,再大的困难也会解决。
摸石头过河
美的的数字化转型,每年投入数十亿,老板坦言心中也很忐忑和如履薄冰,不知道投下去有什么确定性的收益,听到老板说这些化,CIO应该脊背发凉吧,哈哈
这就引出了一个好玩的话题,历史上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化不是没发生过,人性没变过,太阳底下新鲜事就不多,过往的成败有可以援引学习的东西吗
回看ERP年代
中国入世前后,制造业与世界接轨,要想发展的好,无不要致力于追求成本的降低及作业效率的提升(改善营运绩效),当时的大词是ERP(的确没有ERP企业也大不起来),导入ERP拥抱数据化/信息化是各有抱负的老板绕不开的选择。
从网络上的文章结论,得出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没有公司宣称ERP导入失败,但听到各种发声的印象是没有让人满意的ERP。且但凡经历过ERP导入的人,除非负责人是皇亲国戚,常见的结局是被换掉,随之带走一两批工程师。ERP成为企业之重器,亦成为企业最大的killer应用系统,杀死最多的IT员工。宏观上看,不是ERP不好,是它赶上的年头不好,深刻理解和有成功导入经验的人太少,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96,过劳死一样是一个时代赋予的注脚。
因为ERP系统的复杂性(这跟做复杂的大型软件项目一样),成功导入ERP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事情,还有很多人的因素的事情,如果你仅仅有技术视角,大概率上失败不难理解,从微观上看,除去技术外有哪些问题或人的能力问题呢?
辅以说明ERP系统的复杂,Oracle ERP约4w+的表,SAP ERP则超过7.5w张,也要为技术端开解一下,出发点不是喜欢把系统搞得辣么复杂,而是现今企业运营就是很复杂,one size的套件,又涵盖了解决业态或异化需求的边边角角
Oracle是美国的,在全球化管理和供应链定有绝招,SAP起于德国,自然在制造管理精细和科学上无出其右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财力导入SAP,Oracle,也有一些是本土雇人慢慢开发或用本土软件厂商的产品,当年不少高校老师也搞ERP挣钱。成熟的软件,就像一件one size的成衣,让不同身材的人穿,肯定难以满足企业各式各样的需求,但中小企业还是别怀揣自行开发的梦,导入套装仍然是最优的选择
- 启动阶段,往往需求由各部门派熟悉部门运作的人负责,但这些人还是境界和认知不够,通常只考虑作业层面的需求,未考虑高层所要的整合咨询与公司未来政策,定制化的部分若只听他们这群人的,搞成单一部门功能便利性的作品,出品一定完蛋。满足不了高层对ERP的期待,最终迎接的就是管理层的责难,花了上亿的钱,数年的时间,在决策管理上,没有差异。
- 需求描述与真实本质诉求不同,与IT实施方认知差距大,鸡同鸭讲;IT人员具有企业Know How的顾问师寥寥无几,有些外部顾问对企业的商业逻辑,政治和文化亦不够了解,难以贴合指引定制化,加之没有工程师可以了解ERP的所有环节,技术和商业逻辑均十分片段,大错偶尔,小状况不断。
- 相关系统无法正确的提供资料给ERP系统,使得依赖细微数据的ERP功效打折扣
- 使用者厌恶改变操作习惯,ERP偏偏带来全面性的变动,全面上线时,因为定制化一般做的不好(甚至中英掺杂的语言障碍),到处遇到大大小小地排斥和嫌弃,充斥信息危机
- 经费花销大,工期长,有些软件合约霸道,尤其是当高层参与不够的情况下,不能最短时间内有效解决跨部门整合所衍生的冲突和变革,必然超工期和预算
上面说了那么多不好,但毕竟还是有不少明星企业挺过了那个年代,不管导入阵痛和周期多久,但结果是成功导入,迈入一个新的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定有赖于一把手的信念和推动,借台词来说老牛在腰间,龙头在胸口,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有幸成功参与(若干)大制造ERP成功导入的人,所积累的资历和经验亦是让人稀缺的羡慕。
多说一句,那是一个洋和尚念经好使的年代,当今中国的巨头皆已换成本土企业,新一轮中国的信息化到了摸石头过河的阶段,需要的人才能力模型更加强大,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IT部门的,同样对新时代的管理层,毕竟将熊熊一窝,sponsor不行,结果一定趴窝
人才
数字化转型的组织能力配套里,核心还是关键人才,很多是领导人才。例如美的把老的,思维跟不上的都换了,都是最近几年的年轻领导带领公司的转型,发展。在此自我革新过程中,大量的改造,基于现有的人员,不断进行训练改造思维,聘请外部专家,甚至找第三方机构协助,整个组织能力最核心的改变是关键人才跟领导人才的升级和配套。
对顶部(关键/领导)人才的期待要要求–综合性和桥梁性。既要懂业务、产品、技术的人,又要懂数字化的科技人才,这种人很稀缺。作为科技型人才,你只懂数字化技术不算厉害,牛逼是你深刻理解业务,还要对未来的业务模式,方法有深刻的洞察力(未来的业务机构),这种人有何种竞争力自不必多言。简单点来说技术专家结合发展成为业务专家,依托业务成功打造你自己更大的成功,一个人一生能选择的成功业务其实也不可能很多。
如《穷查理宝典》里所说,若想在任何领域拥有竞争力,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该领域的方方面面,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么做,这是人类大脑的深层结构决定的。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长期保持这种心态,你关注现实的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那么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会失败
因为是人才之争,除去关键人才/综合型人才,吸引其它人亦必然要付出。例如美的是哪里有数字化技术人才,他们就设到哪里去,在深圳设立了办公室,在上海也有。由硬变软,更加数字化,为了吸引人才,愿意为人才设点。
过河方向
在组织结构上,包括互联网公司都推崇高度分权高效率的事业部制,但视效率为生命的制造业甚至奔在了前面,也许是压力使然,没有空间再等下去了。
随着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需要的是高度快速反应,敏捷性,韧性,灵活性,如此在组织转型的思路上,朝向的是大平台,小组织,小团体,小单元,小业务,小分队。后台是高度的一致性,根据企业的数据,技术,追求敏捷。建两个核心,一个业务中台,一个技术部门,前方全是小的团队,区域的,产品的,以某一个业务板块划分。
这也是当前中台为什么这么火的原因,我先前甚至还写了一篇中台的林子好热闹的文章,以显透彻沉着,看得越多,越觉趋势最重要,早信早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