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内卷

内卷是结构性的结果而非原因

内卷是过去几十年特定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结构性困境的集中体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反内卷也显得空洞而无力。

过去特定历史背景的发展动力过于侧重人口红利和效率优先,带来了惊人的经济重量增长,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使中国快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在追求极致效率和规模效应的过程中,对社会公平劳动者权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考量置于次要位置,城乡和区域发展上也有大量的不平衡存在

过去庞大的人口基数曾被视为巨大的生存发展包袱,为了缓解人口对社会资源的压力,推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可正是劳动力极度充裕的现实成为了中国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改开背景下的农民工制度与 WTO 这两个最大的新变量,挽救了中国经济和整个城市福利体系。最大限度压低社会用工成本和企业负担,获得成本比较优势,同时可进行低成本的基建和城市化。

福利甩锅

劳动权益和福利的最小化,户籍壁垒和城市排斥,是的农民工即便长期在城市生活,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公平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土地成为农民工事业和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实际是将由社会承担的保障成本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家庭

柔性执法

效率优先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柔性执法(严格立法下选择性执法)的策略,降低了经济发展成本,增加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竞争力,也形成一种筑底竞争的恶性循环。谁与权利更亲近,谁就能获得更多执法优待权和法外特权,谁越遵纪守法合规经营,谁成本就越高,导致市场寻租普遍存在。

土地税收

户籍制度与土地财政的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进城税汲取模式,将发展成本层层转嫁,居民的大部分收入都被提取,导致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不足。这种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超常规增长,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也带来了深远且持续的代价,劳动者薪资微薄,被迫长时间工作,且缺乏完善社会保障,没钱没时间没底气去消费,只能被迫选择廉价商品,厂家也没有向高附加值升级的空间,从而陷入低工资低消费的循环。

模式结果

这种模式财富必然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经济增长红利未能普惠大多数居民。我们错过了增量改革的最佳时期,导致存量分配改革变得日常艰难。我们选择低福利和高积累的发展模式,有意识将效率放在公平分配之前,并通过延后分配加速资本积累。将本可以将在经济增量时代推进的改革推迟,结果就导致这些问题越拖越严重,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不断滋长。

等到高速发展时代结束,再想回头做分配改革,发现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及路径依赖,使改革变得异常艰难。当前在「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公平实现」和「共同富裕」推进方面上形成了比其它经济体更为复杂的挑战,意味着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决心,更需要勇气打破根深蒂固的制度惯性和利益藩篱。

内卷是非卷的序曲

卷是阶级固化的尾声,当教育普及了,大多数人就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过去机会特别多,有希望的时候大家并不感到卷,觉得是有奔头的,心情满满,阶级固化一旦形成,但人们的惯性还在,还没认识到固化的完成,像实现阶级跳跃。就像一个列车突然在高速上刹车了,大家啪一下压到前面去了,怎么突然走不动了呢,都想奔波想跑到前面去,是意识还没注意到实际情况的发生的状态。

当一两代人意识到自己的父母没有卷成功,自己不会比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这个卷的阶段就会过去了。西方早就走完了这些路,8090 年代后就进入非卷状态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破局在于理念与机遇

硬币的正面写满了困难重重,反面的破局之路也在隐隐发光。所以如何将危机化为转型机遇是首要问题,当前是实现经济转轨和实现共同富裕承诺的重大历史机遇,要破除中国式内卷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彻底扭转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短期效率和总量增长转向以人为本,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包容性发展。

  1. 首先、要放弃汲取式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包容普惠式经济发展模式,向欧洲等先进经济体看齐,把劳动权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一个水平。

  2. 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 要鉴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医疗教育养老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坚实后盾

  4. 要严格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执法和监管,让劳动者有尊严的工作,拥有闲暇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消费,而不是在他们没钱时推动他们消费或者制造房价价格恐慌,把钱从老百姓钱包里逼出来。

  5. 要坚定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人口红利和柔性执法中跳出来,转到人才红利和创新红利。

  6. 要重塑法律环境,确保法律统一性和权威性。

  7. 要正视和兑现对前期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村农民和中西部的反哺承诺,化解城乡和区域间的历史性错位。

从追求国富到实现民富:让人民公平共享发展红利,才能打破当前负循环。

整个最后的一段,是否属于非理性的期待(反人性),有待观察,大概率是。反内卷可以实现,但可能是倒数第二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