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者

敦煌手稿

人文旅者

上周下班路上撞见同事,等地铁间隙串起话题她在这疫情年还出游了-- 四姑娘山,一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县的景点。相较于这种内心所往风雨无阻,我就顺嘴自嘲自己就没这份勇气(19年其实到了不少地方,算是非常有收获了)。对方(园园)也很有趣的说起,记忆里我应该也是很爱玩的人,在敦煌都流连超时不愿上大巴,可不,封面就是在敦煌景区展览馆拍的一些文物复制品,我个人对于这种历史物件,非常有好感。

这引起了一个差异话题,接着聊起来,例如她就打卡自然景点,我就更偏向人文景点,在自然景点,我更像是一个做任务者,要从起点冲到终点,不能掉队,不喜拍照,不喜一直停留,这种习惯可能原因有三

  • 自然除去美景,还有很多不便和危险,人类个体并无对抗自然的决胜能力,美景与危险并存,其实并不能长久相处(自己也有舍友生活在西藏半年,2周后就彻底对周遭景色失去了感觉)。通常时间计划安排紧密,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览足够多的景色,也需要快步赶路,才有可能充分贪多式观看。另附带有明确的目的地,最终在阶段性目的地附近游览更为妥当,不给团队造成麻烦
  • 自己幼小一直生活在城镇中,更熟悉人群聚居的环境
  • 自然的故事没有温度,没有多样化演绎,没有嬉笑怒骂,没有我了解的故事凝结,触发不了最大化的思索联想

从书本上接触到了除了名山大川,更多的是历史人文古迹与文物,这些文物凝结了时代的故事,穿越了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从接触和了解的密度而言,我更喜欢联想这些物件当时所见证的一切。

正如《春江花月夜》中的诗文所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我更关心的是这里的核心 – 人

又如李白的《把酒问月》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里的第一句的古时月,就好比当时的故事,第二句的今月就相当于穿越时空来到今人面前的物件。

穿梭城市亦然,我可以观察不同地方人的生活习性的差别,语言的差别,饮食的差别,建筑的差别,地理的差别,气候的差别,这些差别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你不可能活出一份完整的人生,这些画卷丰富了你的体验,联系了你有限的知识,而你,只需要驱动身体+开动脑筋。

别了,那些广袤的历险之地,洞天福地,有限的选择我投向能将眼睛和大脑喂饱的地方,因为放空实在有太多的办法。

后记

附上几张19年国博,中国美术馆和天津,西部所拍的照片,聊以记录那经历的时光

天津也正是因为海河,孕育与北京截然不同的气息风格

大家同时拍四羊方尊,记录下来比我拍的一张干净的四羊方尊照更有意思

日常训练并不让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