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陷阱

OCED与金砖四国低生育率

低生育陷阱

七普的钟声

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变化

过去1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

65岁以上定义为老年人口

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相较于10年下降6%,占比68.6%(前值74.5%),合计9.7亿人,相较于10年少了3000w。

我国流动人口3.76亿人,相对于六普增加70%,显示出城镇经济活力提升,相当于每4个人中有一个流动人口,省内流动占大头($2 \over 3$)。2020年城镇化率63.9%,已看齐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线。

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主 观生育意愿为1.8,低于代际更替率。主观生育意愿的降低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自然现象,但我国1.3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低于1.8的生育意愿,这方面有待于完善生育政策降低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时间压力和心理压力,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缩小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之间的差距。

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在 2011年达到约3.8亿的顶峰后持续减少,使2010年后出生人口直接进入下行区间。随着政策的(全面二孩)放开。在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大幅增长至1,883万和1,765万人,但随即掉头向下,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升至2017年的50%左右。随着此前积累的存量释放,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回落,但出生人口中的二孩及 以上孩次占比在2019年仍高达59.5%,“二孩效应”放缓但仍在延续,使得2020年 0-14岁少儿人口占比较2010年回升1.4个百分点。

截止到2023年,讨论最热烈的是1孩出生率,0.5,这个举世不是最低也是第二低的数字了,说明这个群体社会的确有病了

老龄化袭来

随着第二波婴儿潮(63-)出生的人口逐步步入老年时期,劳动力作 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 将进一步下降,对宏观经济带来多方面影响。

0-14占比18%,65岁以上占比13.5%。我们在人均GDP1万美金时就达到了日韩3w美金时的老龄化率,真所谓未富先老(65岁以上人口占比暂低于发达国家,日德法在20%开外,美英韩在20%以下,日本超级夸张,28%)。在老龄化增速方面,第一第二被韩中两国占据。

到2030年,预计65岁以上人口占比触及20%,预计届时全国人口收缩到12.33亿

农村老龄化更严重

在年轻人进城就业的整体趋势下,大量劳动年龄人口向城市迁移,使中国农村地区老龄化明显高于城市地区。2020年全国乡村地区60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达到23.8%、17.7%,分别较城镇地区高约8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我国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供给与户籍挂钩,加重了养老和育幼的负担。

局势中的福地

人口增长

贵州、重庆两地人口较2010年分别增长11%,扭转了六普中下降的趋势。

贵州在过去十年间生育率保持在较高水平,0-14岁人口占比高达24%,居全国第二;此外,贵州15-59岁人口较2010年增加188万,也是贵州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贵州人口的增长与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有很大关系,加上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助力势头强劲。

重庆已形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带动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长11%。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还有集聚潜力。

年轻态

人口流入数量最多的广东地区,相比之下人口老龄 化并不显著,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7%,仅高于西藏的5.7%以及新疆的7.8%。

劳动人口变化

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近40%,中部占25.8%,西部占27.1%,东北占7%,与2010相比,东部地区占比上升2.2%,中部下降0.8%,西部上升0.2%,东北下降1.2%。

劳动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业机会,自然环境,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存在紧密联系。过去10年,东北劳动人口减少较为明显,广东,浙江,新疆,贵州,重庆,海南等劳动人口增长最多。

新中国的人口观察

中国婴儿出生统计

新中国三次婴儿潮分别在建国初期、1962-1973年左右、 1986-1990年左右出现,有明显的周期性,第四次婴儿潮在计生政策的影响下并未在2010年左右出现。

timeline
    title 中国人口增长节点
    section 高速阶段
    1981 : 10亿
    1988 : 11亿
    1995 : 12亿
         : 98年12.48亿
         : 世界人口21%
    section 中速阶段
    2005 : 13亿
    section 低速阶段
    2020 : 14亿

代际人口数量

90+00 的确比70+80少了1亿人,计生工作在70,80一代身上收效不错

70后在接下来的10年也即将步入退休通道,加上60后的庞大基数,的确是一个庞大的退休群体。当80后再退场的时候,更是雪上加霜。后面的年轻人如果不赶上产业升级及我们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真是难以想象退休人员过得是什么日子。

pie showData title 代际人口数(亿)
    "50前" : 1.17
    "50后" : 1.47
    "60后" : 2.2
    "70后" : 2
    "80后" : 2.2
    "90后" : 1.66
    "00后" : 1.57
    "10后" : 1.67
以60断代-代际人口柱状对比图
gantt
    title 以60断代-代际人口柱状对比图-markdown
    dateFormat SSS
    axisFormat %L
    section 60前2.64亿
        50前1.17亿: 000, 117
        50后1.47亿:117,264
    section 60+70共4.2亿
        60后2.2亿:000,220
        70后2亿:220,420
    section 80+90共3.86亿
        80后2.2亿:000,220
        90后1.66亿:220,386
    section 00后3.24亿
        00后1.57亿:00,000,157
        10后1.67亿:157,324
以50断代-代际人口柱状对比图
gantt
    title 以50断代-代际人口柱状对比图-markdown
    dateFormat SSS
    axisFormat %L
    section 50前1.17亿
        50前1.17亿: crit,done,000, 117
    section 50+60共3.67亿
        50后1.47亿:done,000,147
        60后2.2亿:active,147,367
    section 70+80共4.2亿
        70后2亿:done,000,200
        80后2.2亿:active,200,420
    section 90+00共3.23亿
        90后1.66亿:done,000,167
        00后1.57亿:active,167,323
    section 10后1.67亿
        10后1.67亿:crit,active,000,167

2030人口预测

具体参见[1]

预计到2030年

  • 65岁以上人口达到2.5亿规模,55-65的退休准退休年龄占到2.3亿规模【合计4.8亿,巨大的银发经济
  • 0-14岁的占到2.3亿规模,-9%,
  • 25-35的1.67亿规模,相较于2020年下降的比较厉害,-26%。

吹哨警醒

中国难以走出低生育陷阱(尽可以参阅东亚的几个邻居),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人说低生育陷阱(自身强化)本身是个大忽悠,就如封面图有爬出来的国家,但中国现有低生育意愿是真实存在的,这样提完全没毛病。日韩这两位小哥确实跌进去现在还没爬出来,中国步其后尘,也有很大的近似风险。

中国人口结构预测

东亚难兄难弟

东亚几个邻居的状况差不多,只不过韩国体量较小,相当于广东省,日本走得更早,体量也更大,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但中国的幅员纵深及多样性非日本能比,所以中国在人口下降时所能做的挽救和努力空间稍大点,但个人因生活在城市中,不太看好。

儒家文化下的隐忍,勤奋和内敛使东亚几国成为百年仅有的几个强国俱乐部后起之秀。但无一例外发力阶段用力过猛,导致一大堆后遗症。

年轻人还奋斗不/日本的镜子

日本搞工业的冲劲比中国过分的多,都不止是996了,每天干活18个小时。经济奇迹就是这么被搞出来的,好处是取得巨大的进展,毛病是奋斗狂成为管理层后天天跟年轻人扯当年的辉煌往事,说年轻一代都是废物,连当年一半努力都达不到,成功的把年轻人给吓废了。

日本年轻人也不想去过当年的那种生活,甚至都觉得当初都那样奋斗了,还是迎来了大停滞,现在的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

奋斗的动机

奋斗这种事,是需要动机的,动机有两种

  • 对贫穷的恐惧,但不是谁/代阶群体 都有感受的
  • 另外一个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是所有人都向往。

中日韩崛起的动机往往来自对”一无所有“的恐惧,战后一穷二白,努力摆脱悲惨境遇成了早期人的源动力,再苦也比住在瓦砾里强,再累想到今后会好起来,也就忍了。

年轻一代缺乏悲惨经历,也就缺少对贫穷的恐惧,生活本来优渥,那么艰苦的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反而对那种奋斗过程充满了恐惧,眼见父辈年轻时那么辛苦,到老了也没获得什么本质跃迁,社会的阶层固化是十分明显的,那继续一代代奋斗竞争,不如简单躺下来做个废物,当初父辈躺下那就会全家饿死,所以必须得起来干活,自己躺下也饿不死,反而能更快乐一些,为什么不呢?

社会不孕症

产业升级

在非工业化时代,人口那是家庭资产。

工业化/服务业逐步升级时代

  • 所需的技能要投入的教育较多。

  • 女性的就业机会也增多(农业偏重体力),生孩子势必影响工作。

  • 产业升级提出诉求高等教育比例提升。

城市化

东亚三国有个明显特点,大城市特别大,人多地少,搞超大城市又是效率最高的发展方式,落后(作为后起)国家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这玩意好处和毛病都很明显,城市越大,人的幸福感就越差,可又没别的办法。

城市化后的生活压力更大(城市的层级也比农村复杂100倍,一个公司都分很多层,不似农村族群中那般简单,公共资源也会依据优劣分出很多个等级,激烈的资源争夺,拼尽心力),教育竞争伴随也升级,房产支出也是一重大山。当今的时代社会薅赤贫线下-富豪线间的人的羊毛太厉害,可劲的薅,个人奋斗又艰难,养娃负债味道明显,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经济储备不行的对多生自然望而却步,晚生代替早生。晚育在代际上100年内可能就导致少一代人,其实影响是很巨大的。

待高教育人群常期待的经济稳定,家庭稳定,能照顾小孩状态达成时,一般已熬到一个较大的晚育年纪,年纪越大做决定更审慎(针对养娃负债)

现今社会对于普通人来说,养娃能投入社会的周期拉长,加之标准提高【贫富差距拉大】,养孩子属于投资,投资必然会抑制消费,两口子追求诗和远方的心态就会变化,报个兴趣班吧,花这个钱不心疼。教育是赤裸裸的军备竞赛,长达十几年,足把父母整个中青年全耗进去,消耗战想想都虚,愿意操盘的就少了。东亚家庭生几个孩子对父母的生活质量是决定性打击(城里人生孩子几乎要他们搭上所有的一切),干脆不玩了,生下来就得养,少生的趋势是自然趋势。

高等教育的两面刃

教育把生育年龄大幅往后延伸,且教育让所有人都痛苦不堪,绝大部分人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等到自己长大了,要生孩子了,想想就精神上打一哆嗦。

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也更关注个人独立的此生体验,不愿意多生多养。

军备竞赛

81年生的人,5%接受了本科教育,千分之八读了硕士,99年出生的人,23%的人都上了本科,3.5%读了硕士

48%的家庭教育支出占了家庭支出的40%以上

噫吁嚱

这代人正经历史上最快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翠花和狗蛋就成了写字楼里疲惫的mary和tony,悬殊的身份转换,还要尽快的成家立业,真的很不容易,时代的必然。

从遗传学上看,你的后代越少,你投入的精力越大,你必须保证他成功,否则基因就断了。上一代人还没做好准备,孩子已经噼里啪啦就过去了,或者多了没有精力分配去管。

在东亚或我国里,生的少后,导致父母对孩子更想尽责,孩子的压力也同样山大。传统的孝道导致儿女(对下辈是父母)紧张,没有宗教信仰导致还是有一点点自私(在上帝面前还有一点点义务),低生育陷阱在中国不好修/不好爬出。

欧美的一些反例:一批心理比较坚强独立的人(当然一般经济条件也过得去)甚至会表现出too much love,收养的小孩都不少。还是经济水平和随之而来的心理态度的影响,毕竟原生家庭状况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不容忽视。

人口红利

人口下降当然有坏处(人口结构),但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尊重劳动者的时代(这才是更加健康更加长久的道路),说到底人口红利是谁的红利,作为供给侧的三大因素之一(劳动力,效率提高,资本)是“老板”的红利,而不是劳动者的红利。

去欧美的人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其实一个原因也是国内太卷了。不能太过习惯长期依赖压榨式的发展,初期底子弱没选择,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要做调整,马太效应+长期的奋斗也吓退一部分育龄的年轻人。也有人被压榨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总觉得不搞血汗工厂,中国经济就会垮塌。

分配有问题,其实还是劳动阶层互相竞争,自己把价格打了下来。

艰苦奋斗不是目的,目的是用一代的艰苦换取后来人不那么艰苦。

人口红利固然有吸引力,但没人想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依赖人口红利的国家。这样的生活,经历一代人就够了。改善民生是最重要的最正义的。

舍不得与当前的对策

生孩子的人过得很惨会使得中立区的人倒向不生,也看到政府想在这方面做点动作,又舍不得钱,因为它认为社会本身是分层的,投入过度了不是浪费么。政府看到的是入不敷出,看不到的是暂无法量化的群体痛苦。

时代把红利发给依一些人,必然要以另一些人为代价。

盛世的纸醉金迷,从来不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那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日常。

就好像,我们的民国时期,自由,开放,才子佳人辈出。那是大地主,大军阀,大资本的好时代,却是无数个闰土的坏时代。

生育观往往是长期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不是你几句话就能改变的,更不是仅靠宣传能搞定的。出生率是“沉默的大多数”给出的答案

政府先拿教培开刀,软柿子还没绑定金融风险,下一步就是找城市试点新加坡模式。房地产的杠杆已经养成,只能慢慢通过边调经济结构边等技术突破来放长时间来降。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对一个国家而言,这笔买卖肯定是赚的。

很多人有固定思维,觉得日本是泡沫破裂后,滑入失去的30年,才导致生育率降低。其实恰恰相反,早从70年代,日本告诉城镇化起,出生率就开始下滑,尤其在85-90年,所谓的黄金时期(基尼系数飙升),出生率下滑得最为厉害,简直要血崩。相反主动刺破泡沫后,日本的生育率下滑的趋势,还放缓了

消费主义是精神思想

工业化和大城市本身就带着避孕效果,这跟内里哲学消费主义是契合的,放弃繁衍后代(本身也是放弃储蓄和投资),放弃储蓄,好好消费,换取自己过得省心。这种观念种下去还没有洗脑逆转成功的先例。

消费文明的十大性格

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周二在 1960 年代初提炼。日本那时在迈入万元美金时代的门槛边上

  1. 用完即丢:如一百日元的打火机或时钟
  2. 夸张使用:大颗的方糖,轻压即大量喷射的喷雾容器
  3. 鼓励赠礼:情人节大拍卖,父亲节大拍卖
  4. 鼓励收集:洋酒瓶或大全集画刊等
  5. 配件产品:照相机的外拍皮套等
  6. 制造入门机会:读书周或蛀牙防治日等
  7. 单一功能化:专用维他命,一周七日换穿内裤等
  8. 副用品化:第二个家或第二台车
  9. 备用品化:备胎或灯泡等消耗品,摄影底片等可囤积品
  10. 旧款式化:就算还能用,也要让消费者认为太旧了

互联网揭开的绝望感

互联网的透明化在这一波中起了很大的推手作用,因为穷不穷其实是个观念,当大家不觉得自己穷的时候就不那么穷了,原来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饲料(社会阶层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不太知道,全靠想象。本来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一对比,发现自己是在生存线上徘徊),现在不少人直接崩溃了。让我们让看看这些让人认清阶层差距的金句,简直有毒。

  • 奋斗一辈子赶不上别人的起点
  • 你的努力在门第面前不堪一击
  • 免费玩家就是人民币玩家的道具

人对痛苦承受能力很强,但对精神上的无助和失去控制力的感觉很痛苦。很多人都甚至有点想删档卸载游戏的冲动或者干脆放弃了打怪升级,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废物,更别提再生一代受二茬苦了。

普通人可能是这样看的

不因自己没钱,还因别人太有钱。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导致心理压力太大,人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那一辈毕竟大家都穷。没有钱,还看得见别人有钱人的生活,他自己都不乐意活着,哪有生育的欲望,这就是不仅二胎搞不上去,连一胎都在下滑的原因。起跑线不一样,有含金汤匙出生的,有纠结尿布还是尿片的,眼瞅着绝对会输的比赛,就没有人愿意投入精力去打,生孩子当做一个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就跟《绝地求生》在线人数一样,迅速暴跌。这不是重在参与的问题,参与的代价太大了,要赔上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心血,赌注太大,胜算太低。

完全丁克也没有那么多人敢,但生二胎还真没那么多人敢。

房价是绝望感的一部分,而不是决定因素。鹤岗房子都地板价了,也没听说人口暴涨吧。

新世代人群特征

上一代的老者都会对新生辈们深感看不上,虽近现代的互联网有替年轻人不断上位的力量,但丝毫不影响每一代的年轻人们在成长阶段被冠以XX代的称谓,且多数在早期都是具有负面的含义,虽这些概念来自西方,迅速被善于学习的中国人移植套用,不乏常见于笔端。

X时代

1965-1980年出生的人,他们在80年代长大,是未知,迷茫的一代人

Y世代

1980-1995年出生的人,经历了电脑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由此形成了与X世代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们大多自信、乐观、坦率、有主见,见识广

Z世代

1995-2010年出生的人,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和数码产品是他们与生俱来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技术革命推动下,Z世代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性格更加独立,更加关注人生的体验感,同时也更加懂得去挖掘最好的价值和服务。会为自己的热爱倾注感情,表达,追逐自己所爱,但同时也拥有一颗理智之心,不容易被各种纷乱的信息所动摇,显得深思熟虑而有主见。

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Z世代约占我国人口的19%,他们同样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期,物质生活富足,同样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躺平

躺平换个词也可以叫做非暴力不合作,但其实是躺平不了的,生活不会因为你躺平就不找你麻烦,日本的平成废柴是因为其父辈没躺平,人均GDP在哪里。

躺平的解读

社会资源的不平衡配置导致社会躺平现象的出现(躺赢的太多),躺平其实是社会发展规律中的环节(阶段的一种必然),对于社会分层和变革还是会产生巨大影响。

从某种层度上,各个国家都出现过躺平阶段,包括美国的嬉皮士年代你可以看作是躺平的一种(make love not war),还是深刻影响了美国过往几十年的历史。美丽国享受全球化高潮后当前的撕裂及对应的对外对内政策,其实也蕴含着底层新的躺平对政策和局势的影响。

我国由计划迈入市场经济是一场巨大的能量释放,不过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市场经济的底层是竞争,本质是资源不足),通过市场经济运动,阶层重新划定。当前发展到与世界接轨的大高潮,学的太像,没理由你万花丛中过,就片叶不沾身,该染的麻烦少不了,就得有法治。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三等论中,设想了三种阶层:情绪欲望主导型,平头百姓大多是这类(群演,劳动者),意志主导型(主演,靠品牌;有组织,军人;),理性智慧主导型(导演制片编剧,配置资源,形成结构性短缺; 顶层,制定规则)。在中产阶级陷阱这个节点上,出现底层躺平,也是一种阶层的抗争,影响不了顶层的人,最大的伤害还是小老板小中产,靠命运运气挣来的钱可能凭本事再输出去,导致社会阶层重新分配,重新划分。这也要看躺平的人能不能形成一种新的意志和理性(互联网倒是一种推手力)。

中等收入陷阱冲突期

躺平出现在出现在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时点上,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迈到这个节点,原来的发展模式势必已到强弩之末,随之而来的社会精神也与贫穷起始点有很大的不一样,君可见每一个国家在迈入万元美金时代(中等收入陷阱)时,都免不了面对大量的国内冲突转型。

举例来说现有的发达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遭遇的问题,是由传统的垄断资本主义向福利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前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原始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无遗,经济周期轮回,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冲突加剧等问题集中凸显。在变革基础上实现市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制度,其实质是政治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转型。

但东亚的几个国家和西方还是有所不同,其中日韩的财阀垄断性显得更加固化,过往的发达国家转型期也还没有互联网,互联网的信息流动也是新形态,真正能破局还是靠产业升级迈过这道坎,但社会改良是个保健因素。不能转型成福利资本主义或许就等价迈不出这个坎儿了(歇菜)。

在此方面,有两篇文章值得一看

  1. 美国当年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2. 人均GDP1万美金时都发生了什么

网络上这些天关于这个议题,热闹非凡,但三观正的态度是:

愿意躺平的躺平,愿意站着的站着,愿意攀登的攀登,就是不跪

养老

安心养老,最靠谱的投资是现在多生孩子,养老服务供不应求,年轻人奇货可居,人工智能赡养可能还有些遥远,就算人工智能陪护出来了,从突破性创造到批量化大规模生产的商业化运用,还有一段不断降成本的漫长道路。过去20年,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的发展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奇点来临,人工智能技术指数基金可以买,帮你赚钱跑赢大市服务养老,但始终是生孩子的B计划。

这个世界不允许那些不承担家庭和生育责任的人拥有美好的晚年,因为只赚钱不养育这是动摇国家存在根基的,繁衍规模,社会人口是整体进化和迭代是和社会产业升级间匹配的。所以不可能出现单纯有钱就能很好养老的环境这种现象。因为这个世界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你只安心赚钱而不承担社会责任”,这是这个世界上集体的意志和人心不允许。你年轻时爽的一批,不用带小孩,晚年还能过得比我们好,这件事情在社会制度设置上一定会被杜绝。

生孩子的赔率游戏

2020年儿童节前一天,计划生育三胎放开了,网络上又是一片热议。大家多数觉得此政策没什么用。对于顶层的人,社会抚养费并不是他们担心的,确实没什么利好意义。但对于底层的人,这个政策还是有促进作用的。毕竟过去的一年里,二孩的出生量是远大于一孩的,正所谓让底层有生育冲动的人不至于受到掣肘。

生三胎这事,其实在国家的大数据里,就没指望城市人群或中产(中产连一胎都不想生),是互联网的人以为自己是主角的自嗨,好像这个政策是给自己看的,包括配套措施是要为自己设的,天真,在大数据面前,so naive

生二胎排名前十的基本是中西,西南部省份,偏远地区二胎数妥妥超过大城市。中间指望不上,希望都在头尾。

头部不消多说,他们一直愿意多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赢面更大的赔率游戏。中产生一个败家子,老底都能赔光,富人不用担心,假如出一两个人才,不但能传承财富,还能开疆拓土。

你去看看江南士族的族谱,在富不过三代的规律下,那些富过很多代的江南大族是如何实现的?其实就是多生孩子,注重培养,每一代都能出一些政商人才,靠宗族血缘相互扶持,保证家族绵延不绝。

韩国曾经也实施过计划生育,当前统计显示韩国有孩子家庭31%两个孩子,14%三个孩子,但是全国合计生育率0.98,全球最低,唯一生育率不足1。(日本也是一种类型,生三孩的家庭和生一孩的家庭一样多,问题是有近30%的人选择不生或不婚)

6成年轻人没能力生,sigh。负面影响是没有穷二代来伺候有钱人,开出的解药是移民,不给同等国民待遇,榨干了哪来哪去。

韩国最有经济条件的人口基数扩大了,达尔文主义的物竞天择。家族企业的合法继承问题也迎刃而解,生的多,独生碰到废柴的风险也冲销下降,摆脱外来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控制。

偏远地区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且小地方人口流失,公立学校都招不满学生,职场压力没那么大,生三胎的组里较小。农村多生孩子其实也是赔率游戏,赢面虽不大(其实还是上升了),但万一出了人才,一大家子可以跟着脱贫,基本来说不会变的更差。

自然选择

人类种群的混沌自限

低生育是全球的命题,不搞计划生育作业不多的国度也比之前差,蓝星合计生育率风雨无阻下降了60年。全球大概在2050-2100年间的某一年,降到更替率之下。80年后,5条人还剩2条半,每个楼上的窗口都只有1半亮起,幼儿园空养老院满。明明这60年是人类历史上条件最优越的60年。

老生常谈将生育率下降归结为2类原因:一种是社会性的,如竞争压力、妇女权利、社会稳定程度等;一种是自然性的,如化石燃料带来的副作用。听起来都有道理,看多了它们的材料仿佛觉得它们也是在盲人摸象。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混沌问题(非线性系统),不是那么因果直接,冥冥中或许蓝星有一个总人口天花板,具体表现为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繁衍能力 三者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会一并增长了,一个增长必然伴随着另一个的倒退。好比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人才规模,总会有一个是短板

人类族群体现出自限性的一系列症状,如莫名的战争,精子数量下降,新冠疫情。只是我们很容易将这些症状误以为原因。当人口触顶之后,除非有巨大的改变,如星际殖民或基因工程之类的,否则就难有转折,采访中马斯克提及他很担心人口这个重大本质问题,不可不说英雄眼光犀利独到。

老鼠乌托邦"行为沉沦"

在1960年代发起过一则25号宇宙实验,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到实验终止仍不缺吃不缺喝的乌托邦环境崩坏,白鼠种群灭亡。社会欲望的不断丧失是实验得出的核心病症,竞争后期,所有失败的白鼠聚焦在中央,失去了斗争的能力,阶级固化严重。

处在斗争边缘的白鼠没有力量获得竞争的胜利,无法获得任何社会资源(领地,交配权,优先权,地位等),就算实验人员能提供充足的生存资源,但社会资源无法均分,也无法控制,它们不断失去欲望,形成越来越大的失败者群体,压制欲望造成的性格的不断扭曲,出现越来越多的同性恋,只关注吃饭喝水睡觉梳毛,每天把自己打理的油光水滑。母鼠受到霸占压迫也没有公鼠保护,变得暴躁,无法同时照顾幼崽和守护巢穴,侵略性大增,甚至伤害幼崽。畸形的社会阴暗面,就是欲望受到压制的一种具体表现。这和我们当今社会,低婚育面临的问题也有一致的味道。

结婚率下降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出了问题,越来越多人无法从社会资源分配上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就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阉割掉自己的社会欲望,而极低的社会欲望就伴随着极低的婚育率。

中国宏观政策的钟摆正在迅速从追求效率摆向追求公平,只有社会资源分配公正透明,才是解决婚姻,人口,乃至社会问题的核心。

信息终是越辨越明!

如题,但也应认知到,当前人口红利还在,虽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但结果还要2040年后才能显现,现在靠出卖时间挣钱的人仍然卷到飞起。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