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理解人生-十日谈

十日谈

《十日谈》

2020年全球疫情,历史什么时候跟这个阶段有些相似呢,大家把目光投向薄伽丘的《十日谈》。当时佛罗伦萨和欧洲很多地方都爆发了黑死病,仅佛罗伦萨就死了10w+人,欧洲可能因疫情损失的人口在7000w~2亿之间。

1350年,薄伽丘开始创作《十日谈》,内容是讲述十位年轻男女跑到佛罗伦萨郊外躲避瘟疫。他们在宜人的花园住下,每天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每个人要讲一个故事,十天下来就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合在一起,就是这本书。书中故事离奇有趣,人物类型众多,有王公贵族、僧侣骑士,也有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书中教会里面的人物,特别是头面人物,嘴上都是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而且贪得无厌。相比之下,人间正常的男欢女爱广受赞颂,书的内容从主题到形式的差异非常大,但思想内核突出,就是赞美人间美好的生活,讽刺教会和贵族骑士。

《第一天-第二个》

犹太人亚伯拉罕是个Good guy,有个天主教好友杨诺,杨诺为了劝说他皈依天主教,不断吹嘘天主教的好处。时间长了,亚伯拉罕真的有点信了杨诺的话,但他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要去罗马一趟,亲眼见见天主教什么样,才能决定信与不信。

杨诺一想,亚伯拉罕一到罗马,目睹教会腐败的生活,肯定就不信了,所以就劝说他不要去罗马。但亚伯拉罕很坚决,这样杨诺已经打定了朋友回来肯定不信天主教的结果了。

果然,罗马教廷丑陋的东西让亚伯拉罕看到了,但回来后,亚伯拉罕说他准备皈依天主教了,杨诺很困惑,问他为什么?

亚伯拉罕讲,罗马本该是神圣的,但成了包容一切罪恶的大熔炉,教皇以及主教们(牧羊人)本该做天主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日夜千方地想要天主教早些垮台。但是亚伯拉罕话锋一转的讲,我还是决定皈依天主教,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他们千方百计挖墙角想把天主教推翻,天主教还是岿然不动,还发扬光大,那么天主教肯定有圣灵在做支柱和基石,你们的宗教的确比其它宗教更正大神圣。

好友杨诺万万没想到,亚伯拉罕会因教会的腐朽得出这么个大反转结论来。

故事的启示

追寻合理的本质,换个视角理解人生

应用场景1

例如举此文章例子的作者吴军在给从google来腾讯的员工开解问题时,就借道讲过这个故事。来自google的这位同学,跑来抱怨代码质量这么差,单元测试也没有,三天两头死机,没救了,很郁闷,通过这个故事,开导他换个角度看问题。

你看,照理说,这么差的工程质量,系统三天两头崩溃,用户早该跑光了,可他的用户还在不断增加,大家使用好像也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这说明这像故事里的天主教,有圣灵给他做支柱。

接下来建议他去找原因,这个原因一定是价值所在,果然他找到了原因,且能客观的评价腾讯的工程工作,自己也发展很顺利。

能提醒我们思考表现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可能是假的,当表现解释不了原因时,就需要思考我们是否没看到本质。

应用场景2

他还举了一个应用此故事的例子,某个创业公司,盯着它很多细节看,大把问题,但很奇怪的是,很多企业做不成的事情,它都能做成,因此外面整体看起来发展的很好。

国内本来有一家基金,看到乱象问题没有跟投。几年后回问,为什么当年坚持看好它?就以此故事来解释。当你发现这个大厦有很多蛀虫,却屹立不倒,说明他可能有过人之处,找到他就可以放心投了

这家的创始人确实厉害,总是先人一步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这就是他致胜的秘诀。

文学对读理工科、做技术、做投资没用么,显然不是。

回望文艺复兴与十日谈

黑死病对欧洲影响巨大,大家对宗教的兴趣大减,转而关注世俗的幸福。

  1. 离上帝更近的教士也没少死,对上帝的崇拜大减。神治不了病,还得靠医生,促进了欧洲医学的发展
  2. 原本重来世,一下死这么多人,倍觉生命可贵,重视当下生活,加上十字军带回了阿拉伯地区的生活方式,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进入一种享乐主义,教皇亦不例外
  3. 劳动力一下少了好多,荒地处处,幸存者变得非常值钱,城里的雇主为了吸引劳工都在涨工资,逐渐形成城市中产阶级,因为缺少劳动力,欧洲开始寻求通过机械替代人力,促使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十日谈》和《神曲》分别从民间的、世俗的故事和神的、精神的故事开始文学从中世纪到新世纪的转折。在中世纪,文学体裁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只有宗教文学、诗歌和宫廷文学。凡人的故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十日谈》之后,欧洲出现了大量的讲述人间故事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后来又成了一些著名戏剧的创作原本。比如莎士比亚的很多戏剧的情节就来源于那些短篇小说。好的经典文学在历史上同样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