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的生命力

中餐的生命力
DiffDay中国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能成功抵御饮食西化和快餐化的国家。
环球扫视
韩国曾是稻米生产国,2k 年后面粉就成了第一大口粮,导致韩国粮食自给率从 80 年代的自给自足跌到30%,同时韩国年轻人还在加速抛弃传统韩餐,对外宣传的美食也成了韩式炸鸡。这些在日本,泰国,印度等亚洲虽保留传统本土饮食,但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在快速抛弃传统饮食,拥抱西式吃法。至于菲律宾,非洲,拉美这些早年西方殖民地饮食早已全盘西化,太平洋岛国更夸张,因为 70 年代美国快餐文化的冲击,大量美国快餐食品的边角料 0 关税进入,现在汤加街头很难看到一个瘦子。
世界级餐饮资本对人类饮食结构的基本判断是,快餐化一定是普通人饮食结构演变的主要方向,全球饮食西化、快餐化,成了蓝星的整体趋势。好像唯独在中国,阻力重重。
中国生产了全球 80%的罐头,但我们人均年销量只有2公斤,不到美国的 1/10,中国是面条的起源国,作为穷人美食,中国人均方便面销量远低于日韩,也不如越南,甚至还不如一些非面食传统国家。中国人的胃喜欢吃现做出来的热乎乎的饭菜,使得快餐和工业化食品成本相对较高,始终无法大幅攻入底层市场。
剖析
法餐、意餐,土餐,有着丰富的烹饪技巧和恰到好处的味蕾把控,都不错,高档的印餐香料的层次感也非常棒,昂贵的上层菜就没有难吃的,但平头老百姓能吃好的却不多。法国人平时就是面包香肠沙拉,德国人吃土豆拌猪肉,美国人吃烤肉淋酱汁,留学生都知道,不是没有好吃的馆子,是真舍不得吃。
护城河
而中餐不一样,中餐下沉,路边几块钱的炒饭也会放满料打火现做香气扑鼻,几十块的炒菜更是花样丰富,中国能用最简单食材来打造魔法,中国人挑剔的口味和厨师内卷的手艺堪称相辅相成,中国厨师几乎没有不能做的食材,和外国厨师形成反向对比,在中国,每一种食材的最大可能性都会被挖掘出来,中国厨师去到全球都能利用当地特色食材做出特色中餐。
中国饮食的韧性源自深厚的文明积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年代,就掌握了「急火快炒」的烹饪智慧,也塑造了中国人食不厌精的味觉审美。而日韩的传统饮食,受限于岛国的地理环境,发展的是以保存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文化,日本的饭团,韩国的泡菜,本质都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生存智慧,西式快餐带着工业化的便利性袭来时,这些传统饮食抵抗力就不足了。
中国的菜系形成的了一套复杂而完备的体系(难以替代),日韩料理多依赖简单加工如生食、蒸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整理了散落民间的烹饪秘籍,让传统技艺得以大规模传承。中餐化身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在平民化市场筑起难以攻破的护城河。
菜篮子生鲜网络
不仅是食材多样性,中国对新鲜食材的追求从未停止,今天的菜篮子工程也是饮食传统的现代化延续,当美国主妇开车半小时才能买到一把香菜,巴黎市民为两颗青菜付出半天工资时,中国主妇正在楼下菜市场从容挑选晚餐食材。遍布全国的生鲜供应网络,也是中国抵御饮食西化的秘密武器。中国市民平均步行 15 分钟就能到达一个食材采购点。这种便利性在全球堪称奇迹。
对「饭」一词的执念
外国人对饭的理解和中国人根本不在一个量级,白人就算一年不开火,也不耽误他们吃饭。而在中国人们对悲惨生活的一种形容就是一口热乎的都吃不上,中国人在桌子上吃的才是饭,其它形式只能叫随便吃点,外面买的快餐,垃圾食品不是饭,自己做的糊弄餐也不是饭,只能算食物,零食,这种吃撑了也不算饭。
也不要夜郎自大
家乡味是所有人刻在骨子里的执着,中国人偏爱中餐偶尔吃上一顿西餐也行,但天天吃西餐保证你生不如死。老外一样不一定适应天天正品中餐。如白人更接受并热爱的是跟自己家乡味接近的食物,如拌酸奶的面条,放醋的手抓饭,炸一切加甜辣酱的组合,全球各地各有所爱。欲罢不能正是的家乡味,你我均难以免俗,你可以不理解,但尊重。
结语
虽我们会看到快餐化食物在中国出现的范围和频率变高,但中餐的文化和底蕴是绝不可能被取代的。正餐快餐化和正餐聚餐化会同步发展,中餐店做不大或许是我们的幸运(美国的贫困性肥胖与食品工业紧密结合,戒糖比戒毒都难,肥胖人口和中国数量一样多)。筷子握住的不仅是美食,也是文化延续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