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从流行到没落

墨子讲学

墨家在战国时期曾是显学,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说明当时儒家的式微,辩论赛的正方反方都没儒家什么事。

杨朱:老庄分支;一毛不拔;无政府主义

墨家:社会主义

出现及与儒家的对立

墨子「出身为有技术的奴隶」原来就是儒家门生,然而他越学越觉得不对劲,非常不认同儒家那套伪君子佶(ji)屈聱牙(礼制繁琐,丧葬耗财,守丧耽误生产),反而成为反对儒家的急先锋。列举看看与儒家有哪些对立。

墨子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记录自己的哲学主张,有著名的墨家十论,除了我们熟悉的兼爱、非攻,还有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已经有一些破除礼节和花费的务实主义论调,后面的章节就直接叫非儒,明摆着指着鼻子开喷。

有一章叫公孟,记录墨子与当时一个公孟子的辩论,结果是墨子大获全胜

出身造就本心不同

春秋战国时代“士”分两种

  • 没落的贵族(孔子)
  • 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地位的社会底层的人(墨子)

受创始人出身影响,两个派别追求的本心内容难免会不一样,墨子又非常聪明,分道扬镳也是势所必然。

  • 孔子拥护之前的社会制度,墨子想要打破束缚,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孔子好音律,墨子却视作奢靡之物

  • 孔子讨厌机械之类投机取巧的物件,墨子确是著名的机械能手

有关机关术

也是有的,因其个人出身背景,比较专注于理工类知识的研究。

墨子一书也记载墨子(守城)和鲁班(攻城)一战还是墨子胜。

杨朱派的反对

墨家理论比杨朱派(核心思想是全性保真)出现的要早一些,杨朱一派的产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反对墨子。杨朱是非常极端的贵己主义,墨家就是另外一个极端的道德主义,比儒家更甚

杨朱与老庄的不同

老庄追求精神修养(清心寡欲),杨朱追求身体享受与自由(生命长短无意义-若不能掌握自己的时间自由,尊崇本性快乐生活才重要,贵己和唯我,爱自己第一位)

从显学到消亡

从如下三个角度来看,虽然也有木心老先生觉得用墨家来治国,中国早是强国,但考虑其第二点的反人性,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泡影吧。

从统治者角度看(外)

墨家除了是一套哲学,他还是一个世俗化组织,足够引起统治者的戒心。

  • 墨家提倡团体生活,拥有严格的组织结构。
  • 墨家的领袖是终身制,整个墨家学派的成员必须严格遵守规定,他们形成了一支组织严密的军队(只听从于巨子),这支军队具有很敏捷的防御能力。

统治者最怕的不是有野心的小人,恰恰是有极大号召力的君子。

这也是位极人臣后通常有人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加污点,反而让相关的老大龙颜大悦。否则你有了能力和势力,即使你再怎么忠厚老实,也难免不被找借口问罪,墨子这种有号召力的君子做派,难为统治者所喜。

从墨家教义角度看(内)

成为墨家弟子,要有献身精神(视死如归)。相对于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态度,相对于道家只有少数东西不吃(五荤三厌),“衣同囚,食同丐,居如穴”,是墨家向往的生活。墨家行的是一种苦行憎般的生活,但又没有苦行僧的超脱

苦行僧是一种非常出世的生活态度,在忍受形而下的艰苦的同时,又能享受形而上的精神愉悦。而墨家体系中,既没有丰富的物质激励,又没有通过神秘学创建的一套精神激励,一味强调对自己的克制,一腔热血为苍生,违背了人性的本来面目

庄子在天下一书中对墨子进行了批评,认为他反天下之心(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注定无法长久。

但墨子自己的精神世界伟大这个谁也黑不了,对此庄子又补了一句,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这个世界所有需要大力宣传的东西,都不是真的,都不是真理,比如说人要大公无私,要奉献,要学会忍受苦难和清贫等。这些都不是人性的本质,所以才需要不断的教化。而那些从不宣传的不允许宣传的,难登大雅之堂的,甚至打压的东西才是真理,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如没有人宣传如何自私,敛财,懒惰。

多数人要做的,不是逃离这些最根本的人性,去接受世俗的教条,而是要深刻体会并学会利用这些人性的本质,明白这个才是大智慧,才能实现你更伟大的目标或向上跨越

从分裂和门人凋敝来看

墨子在的时候能很好协调墨徒的兼容性,共同为发展做贡献。有的专门研究与其他学派进行辩论,有的专门研究如何实现兼爱,非攻,行侠仗义;有的一心专研自然之理,科学之道。

墨子死后,从事同一方向的墨徒纷纷齐聚一方,宣扬自己才是真传。分裂为三派:

  • 楚墨为侠客代表,信义为先,坚守兼爱非攻,在底层留下良好印象。
  • 秦墨是科技人员的代表
  • 齐墨是论者的代表。

分裂的墨家已不全面,自废武功,开启衰败之势。

天下乱成一锅粥时,墨子能做到严于律己,最初的几代也能做到(然而能担当大任的人太少,就像儒家后续还有孟子荀子发展学派,墨家却没有声名赫赫的墨子带领继续发展了),且碰到天下承平之后,大家生活富足喜乐,还能剩下多少人这么苛刻的对待自己呢?

在非攻的守城战中,视死如归也极易出现培养数十年的人才却英年早逝的情况,也是门派的损失

第三代巨子孟胜就为朋友楚阳城君看家时舍生取义(楚王要收回阳城君封地,孟胜知不可抗,但有违所托),180门徒跟随取义。

儒家怎么翻身的

秦太超前,看不得儒家的不务实

秦只传了两代就亡了,亡就亡在秦始皇太超前了,至少领先时代100年。在他手分封制一下进入郡县制,这个过程太猛了,为了实现他做了很多功在千秋的努力,开灵渠,统一文字,度量衡,建驰道,巡视全国,要把全国统一起来。有些东西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做到的大统一需要很多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制度上的改善

大统一王朝的巩固是在汉武帝时期

  • 刘邦开了点倒车搞了郡国并行制,先稳定下来,然后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这样天下才归于一人。

  • 文帝开始又搞了察举制,让地方豪强有上升通道,像项羽这样的人不至于给人家办红白喜事从而产生不满报复社会。

  • 汉武帝又干了打击豪强的事(没办完又退回去了),汉武帝都没完全实现始皇帝的目标,因为门阀还在,地方豪强还控制着地方。到了唐朝门阀还很强。

始皇帝想要的天下其实是大唐盛世这样的天下,达到这样的程度需要更多的技术,比如马镫(投放力量到四方),印刷术,纸张(传媒,普及司法,不会出现农民工被陈胜这个包工头「法盲」欺骗造反)的出现。没有这些工具,嬴政超前8百年,很难做到心中的壮举。

汉代的特别

战国后期荀子填法入礼,适合帝王,只是历代扬孔而隐荀不明说。儒家才在汉代被搬上舞台

刘邦这个泥腿子出身不行,观念,行为都很差,安排这样的人来当皇帝,是历史上少见的例子。或许正是将草根注入上层,才能破除旧规,不受贵族中流行的杨朱一派掣肘,不受墨家一派的蛊惑(当时两大显学,不过当时的统治阶级能受墨家蛊惑是不可能的),由他和他的家族来做皇帝,反正什么都不懂,才会把儒家复兴起来。

来自曾仕强的一种解读,也不免有一番趣味(虽然不在他手上独尊儒术)

读史的好处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看穿本民族迷雾。读更多族群的历史,则可看穿人类族群迷雾,有如《历史的教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