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友

互联网交友

交友,跟人类所有活动一样,都是有动机的。三类诉求应该能涵盖

  • 要么某种同好聊得来,士为知己者死
  • 要么有所求(利益/信息流动)
  • 要么男女之爱

数字不说谎

人人都从陌生人开启,转入熟识,有些再继续转入陌生,走着这样的轮回,有些就真成了要好的朋友,但这个比例不会大。经数据调查证实,一个人真正的朋友多在10人以下,且一个人能保持联系的友人在150以下。这个数字在Facebook上也能得到印证,平均每人130个好友,但常联系的只有4-6个(放宽点在7-15个之间),通过分析用户的交际圈分组,85%的组是不属于朋友概念的,且多数是维持4-6组不超过10个人的关系人组。在北美的其它调查中,平均每个人有10个左右关系较近的朋友(每周交流或见面),同样佐证着数据范围。

你可能好奇,what the hell about 150,150个人的维系差不多是普通人脑袋能力的上限。Oh my god,真的么?新石器时代的村庄,通常在达到150个人后,会拆分为2个,罗马军队也是150个互相认识的人一组,对数字不服来战。

我更激进的认为,线上的轻量化使得你更容易与人保持联系,其实回归到线下,你会更加缩小朋友范围,以日常电话时间举例,你80%的电话是打给同样的4个人,表明电话圈是强关系控制的。说实在的,你的熟人没你想的那么多,精力跟不上时,你还会启动关注隐私问题

两大流派

交友应用两大流派

  • 一个流派是把用户数据“封闭”,阻隔用户获得其他用户信息,站方从中赚钱,这就是“婚恋网站”;
  • 一个流派是把用户数据“开放”,用户随意搜索和联络其他用户,站方试图通过用户的粘度,而以广告费或增值费获得收入,这就是“(通用)交友网站”。

基于“保持联系”的SNS应用成为主流;而“认识朋友”的SNS应用被边缘化,是最近这些年SNS领域的整体趋势。

列了数字,其实也得谈谈产品。搞产品第一是搞定位人群,再之搞产品人员境界,此两点导致每款产品想要的世界不同。婚恋网站因为真正需要用户花大钱的交友过程,并不在其上实现,所以是个想象力不大的生意,我们不多谈。说另一派,不远的几年前,数家SNS网站并存,争斗的还很厉害,现在都消停了【咋个回事,网民规模脱离疯狂上升期是背后实质推手吧】,我们都说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开始吧。

SNS的大败局:我们都不谈内部争斗问题

开心网之死

开心网死于腾讯的挤兑和微博的崛起。腾讯本走屌丝路线,以MySpace模式迎战51.com的,**且一般来说,社交网站可以由精英往草根发展,却难以从草根向精英发展。**但腾讯因为强大的QQ关系链支撑,就是可以做到逆袭。你以社交游戏起家,我就抄你一个开心农场出来,抄一套Facebook类的观感给白领人群用。

这里有一点,紧随Facebook路线的校内网并没有像Facebook一样占领白领人群,因为中文公司用户保持联系的需求被其它工具个满足了,例如QQ。打动他们的是社交化游戏。

09年微博的出现,又更多的分流了白领人群,状态更新什么的,我天然能替代,还能提供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还有明星参与,且微博更好的察觉对接到了无线互联网的趋势(Twitter 70个字的限制你就知道天生要玩手机端)。

51.com之死

51的名字听起来像”我要“,总有人说搞情色交易或妓女化交友。但我觉得创始人绝不是这个初心吧,但确实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简短好记的域名,不错的访问速度,席卷厂妹和二三线城市枯燥人群。

其靠陌生人交友起家,在没有同好因素支撑的人群中,第一大支撑力就是荷尔蒙(展示自己或约炮,哎,寂寞啊。因为生活枯燥,其实他们有本能的思乡和地域情结)。如果陌生人之间缺乏约束,低俗后,容易对女性用户造成不利刺激,此类情况若驱逐走了女人,社区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在急躁的盈利和发展压力下,搞出的东西没服务好自己的目标人群搞游戏其实也不适合它,厂妹哪有时间玩游戏。往城市人群扩展,同样碰到草根转精英的不匹配问题。当然其死亡当然也少不了腾讯的挤兑。

Facebook之活

Facebook有很多缺陷,但是它靠发展为一个平台,撑了下来(且一直注重人的互动联系),这就像Amazon的创始人一样,靠的是洞察力布局支撑公司的发展。Myspace败在管理人员眼光(我想被新闻集团收购后的管理问题估计也导致它走向必败的结局)

SNS结语

保持联系比创建朋友重要

但线上保持联系,不好做(手段很匮乏,除了评论回复,多是利用用户的虚荣心),其不像门户类并没有改变用户的阅读行为,聚餐,泡吧,踢球等导致交友结果和保持联系的行为,复制不到线上来。就像Facebook的长期繁荣也不是靠互动支撑一样(逃脱了每过几年被新兴形态挑战替代的风险)。

总结下来,纯交友诉求的网站,除了婚恋类,后期都会遇到劣币驱逐良币的宿命问题

搞社区和UGC是一种出路,这两样要关注信噪比,低信噪比的产品也会自然变成落后的物种,消亡是注定的信噪比不仅仅适用于社区内容类,所有SNS类都适用。微信的私密朋友圈交往,抢夺微博的人群,也是一个例子。

互联网时代大分而不是大同

因互联网时代引起的”大分“和年轻人总是不喜欢跟老产品老人们混在一起(老产品也感知不到年轻人的口味),使得认识朋友的需求永远极其庞大,“嗷嗷待哺”,站方只要提供一个合适的产品,就能快速发展。但拉到人群之后,你会继续面临保持联系的基石问题,如何把自己的平台变成一个重复访问的用户寄居地,哦,想起信噪比,听起来头大又那么牛逼!

我说的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