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英语发音差异

神奇的日式英文

一则笑话开头:

1
2
日本人:Are you ready?(r u lady)
英国人:I’m a man

随着各类电影及视频类节目的增多,大家都了解到我们的东亚邻居,在英语表达上好似很不正宗,这成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探究一下

原因简究

简略看了几则说法,大致有两大原因,外来词干扰和发音体系的不匹配,第二项则是根本原因

日常外来词的干扰

在中文中英语外来词汇是专造的,不像日韩外来词直接尝试用本国发音来模拟,本国发音体系又不够丰富,导致蹩脚的发音过早荼毒国民或小孩子,在学习正式的英语时,反倒需费力纠正,得不偿失。中国人学习英语时,绝对不会用纯中式发音来念词(咖啡,沙发,威士忌,引擎),而日本人如果不是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说‘正宗’英文了(电视台主播去采访外国人),他们都懒得切换成英式发音。

在日本这种社会中,你显摆正宗发音,真会被周围的人鄙视,所以他们更喜欢随大流演绎蹩脚的风格

发音体系的不匹配

另外,中文的发音系统中,有23种辅音(声母表),英文中有24种,数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它们的发音非常像。例如吃(chi)和教堂(church)的ch发音是很像的。这使得英文中的辅音相对中国学生来说更简单。

声母和辅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母是从分析音节结构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辅音是从分析音素(辅音+元音)性质的角度提出来的。与元音相比,辅音的主要特征是:气流在发音器官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或阻塞,发音器官参与节制气流的部分肌肉紧张。

声母是由辅音充当的,但辅音并不都是声母。如光这个音节中的ang中的ng,单看的话是辅音,但它不是声母。

闭音节(又称急煞音节):以一个或几个辅音字母(r除外)结尾而中间只有一个元音音素的音节。闭音节结构可分为元音+辅音,元音+辅音+辅音

看看韩语

韩语中只有19种辅音,欠缺f、sh、v、ch、tr 这些辅音发音,除去这些,韩语中L、R两个发音用一个字母标记代替,使得其发音经常混淆。例如call能发生car的音,呜呼哀哉,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时有些懵逼。

日语更加夸张

日语也缺少了几个重要的辅音发音,例如f、sh、v,跟韩语一样,只有一种辅音发音来同时标注L和R的发音。

可能不那么准确地简单点来说,日语没有r这个音,也没有ŋ这个鼻音,导致他们把road念成lo-do,把timing念成taimingu

加之他们的语言中都是元音结尾的绝对开音节,没有辅音结尾的闭音节,从而导致他们会把set念成seto,big念成bigu

其实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没有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这句话存疑,很多韵母也符合辅音结尾,也符合闭音节结构),这点大家是难兄难弟,但是中国方言众多,在保留入声的诸多南方方言里就有闭音节,例如粤语就保留了p-t-k结尾的入声

最后日语里没有卷舌音,也就是∫、t∫、ʒ、dʒ这种,导致他们把she念成xi,shadow念成syadou

普通话有卷舌音,不过发音方式跟英语不完全一样,相比日文还是更接近英语的发音,毕竟有和没有还是很大差别。

普通话也不是无缺憾

其余一些发音缺陷,汉语普通话也有,例如普通话里没有æ,中国会把rap更容易念成rua普,而日本人会念成拉普。念成拉普是因为没有r,没有æ,没有闭音节辅音p只有pu这个元音结尾。念成rua普,是因为有r,没有æ,没有闭音节辅音p,只有pu这个元音结尾

黏着语,屈折语,孤立语

从语言学上分类不止这三位,但这三位是主流代表。屈折语代表是印欧语系诸语言;黏着语代表土耳其语,日语,韩语,维吾尔语;孤立语(分析语)的代表就是我们的汉语,受汉语影响最深的越南语也是。

咱们汉语中的词序要求严格,没有词形(格)的变化,虚词十分重要;

屈折语中通过(词根的)词形变化(时态,所有格,复数…)来区分不同的发音,继而表示不同的意义;

黏着语词的前面和中间(是重心)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来表示不同意义(中间也有一些胶水助词)

英语虽然是曲折语,但是在被外来民族统治的过程中(受到 盖尔语–凯尔特人:乡村土著,古北欧语–维京海盗:沿海城市贸易据点,法语–征服者:上层社会 的巨大洗刷,虽然都是屈折语,但屈折方式差别太大,混合后屈折变简单 ),也杂具了很多孤立语的特性,如很多副词,of,about,所有格只剩了一个‘s,动词变位简化太多,取消了名词和形容词的性。相较而言,俄语,德语的屈折语特征更明显(事态,格,性,令人炫目)。也可以说屈折语是语法最复杂的,孤立语最为简单,所以受众面影响力最大,历史上兼容并包能力最强,历史也是佐证。

汉语其实也有屈折语的一些特征,如登/升,开/启 都是主宾时的不同用字,历史上起始发音也是一点点区别;有些方言用一个鼻辅音表示小称,用声调变化表示完成体。黏着语的特征也有,如“了,着,过”这些语法标记,名词出现“子,儿,头”这些词缀。可谓没有绝对的形式,只是何为主体。

为何有这些差别?个人浅薄的看法如下

汉语的特立独行,与汉字有莫大的关系,世界上表意的文字,我们是一大家,其余的语言几乎都是拼音文字。

在靠发音来进行意义说明的时候,必然要在读音上做很多变化。印欧片区的主导祖先,选择词的变化来促成发音变化准确传递意思。黏着语的主导祖先们,选择主体不动,在尾部叠加修饰来使得句子发音不同传递意思

你把你想成猩猩,哼哼哈嘿外加手势比划,有的动脑筋在面部扭曲上,阴阳怪调的扭曲发音。有的选择主发音不动,多加一些动作+哼哈在后面。一个把句子雕塑整容,一个把句子整长

表意字的优势过于强大(只有汉字,才能维持住大一统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孤立语为了适配文字,四声八调

随着游牧民族的融合,发音体系简化了,太多同音字,那么就要相较于古代汉语多出一些双字词,成语;

配合简化的声调,加上增多的副词,仍能应对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

现代的计算机语言也是一种分析语,用有限的指令互相搭配,忽略了指令的形式变化。这也是孤立语的生命力的趋势。

兼聊一下我国的外语翻译

通常翻译的准则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是要按照当地语言音译(个别因为历史传统的除外),大陆的翻译一直都是追本溯源派,这点上大家要有自信

1
2
3
4
5
6
Paris:巴黎(法语音译,要不就要念巴里斯)
Rome:罗马(意大利语是Roma,音译为罗马)
Germany:德国(从德语Deutschland音译的)
Belarus:白俄罗斯(既是音译,也是意译)
Greece: 希腊,希腊语音译的。Greece来自于拉丁语Graecia
Trump 特朗普,是因为它原本是德国姓,德语发音译过来就是特朗普,用英语确实是川普

Caesar 翻译成凯撒(迦太基语大象的意思),而不是西撒。是因为我们是以拉丁文发音来翻译的(罗马音)。说个不一定那么准确的原因,中国因为贸易原因,接触西方文化比较早, 音译一直是以罗马音为基础的,再看两个差异例子,约翰/乔恩,德拉贡/拽根,是否觉得唾沫星子更有文化

顺便说一下,尤利乌斯而非朱利乌斯是正确发音,古典拉丁没有j,只有iulius,后来有了j也发y的音

我们的东亚邻居日本直到很晚也只能接触到大明和朝鲜,最早接触的西方文化是大英帝国,所以他们的舶来语是以英语为基础的,香港的殖民地身份也使得他们会以英语原声为基础进行音译,和大陆也不是一个音译体系

英文与拉丁文的发音差异

欧洲各国都对拉丁语的发音依照本国的发音规则做了演化,这也是我们看到一些翻译冲突的原因,当然拉丁文在种族冲撞的过程中,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自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太细节了,我也不是学语言的,去搬运解释搞复杂了,过犹不及。

英文发音规则的一大特色是喜欢把辅音c(拉丁语中是/k/)软化为/s/,语言的软化是种族融合的常见特征,正所谓稀释

另一大特色是喜欢把重读的长元音发成单元音,例如双元音ae,在拉丁语中读音是/a/和/e/的组合,类似于英语lie的元音,但在英语特色的拉丁语发音中,重读的开音节ae,oe几乎都发了/i:/的音,例如Caesar,Oedipus(俄狄浦斯) /'i:-dɪ-pəs/,其实按照英文读音翻成“伊迪普斯”就和原来的读音相差太远了。类似的Pompey,在英文里读POMP-ee,但中文翻译“庞培”更加接近拉丁文的正确读音

现代英语对拉丁语的读音有两套规则,在读拉丁语名言或短语时,通常用古典语音

但在读人名地名时,还是用传统的英语读音,个中原因还是因为使用频率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