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前奏-古国交往

古国交往

以大航海时代为时间节点,世界史可分为两部分:在此之前,世界史主要是欧亚大陆的历史,而此之后,才是全世界的历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因大沙漠的阻隔,文明发展相对滞缓,欧洲航海者到来时,刚刚步入铁器时代,且越往南,因越远离欧亚文明中心,发展越落后。美洲因为孤悬海外,导致文明发展亦及其缓慢,欧洲人能迅速政府那里正是因为文明代差太大。澳大利亚,更是被称为被文明遗忘的角落,甚至一度没把这里的土著当成人类。一开始欧洲人将文明发展的差异归因于文化和人种,但其实根本原因正是地理。

历史地理是中外史家必备的治史密钥,最能体现历史地理对治史的重要性的莫过于战争,任何一场战争都离不开指挥者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如果对战时的地理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历史作品就无法复原战争原貌,认识其背后的历史内涵。

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北中南道

西域

帕米尔高原

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能生产丝绸,同时代陆路运输的成本很高,高到如果不运昂贵的丝绸就会无利可图。这也是为啥用丝绸之路来命名的原因。

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就要面临生死考验,一到冬天,大雪封山。汉人要前往中亚,如果不想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话,最好是走天山以北。

帕米尔高原航拍

北道南道

事实上汉人在出了玉门关后,在天山南麓会遇到两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一个是哈密(哈密瓜产地),一个是吐鲁番(盛产葡萄),盆地能蓄积附近山顶融化的雪水。天山山脉在吐鲁番盆地西北断开了一个口子,沿着这条裂谷往西北前进,入口处是达坂城,出口处是乌鲁木齐(汉时属<东且弥>国),今天达坂城属乌鲁木齐一个区,乌鲁木齐之所以成为新疆首府,正是因为它扼守南北两疆的通道

在准格尔盆地西部,有很多出口通往中亚,但最好的路线是过了乌鲁木齐后,沿着依莲哈比尔尕(ga^3)山【蒙古语义:花斑状的肋形山】北麓走,受惠于雪山融水的滋养,有不少绿洲城市可提供补给。到达艾比湖后,折向西南,沿婆罗科努山的山谷到达赛里木湖,在赛里木湖西南角,又有一条狭小山谷通向伊利河谷,这里就是今天的霍尔果斯所在。

如上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在不同朝代会有不同,如汉代一开始控制南疆,北疆还是小国林立。伊犁河谷和巴尔喀什湖以南都在乌孙手上,那时丝绸之路就需翻越帕米尔高原了。唐代中央政府在西域统治范围更大更强,北疆线路才成为主要线路。

中亚斯坦

进入伊犁河谷,就进入中亚了。从地理上讲,就是西起里海,东到帕米尔高原,北至西伯利亚,南抵伊朗高原的部分。此地深处欧亚大陆腹地,最大特点就是气候干燥,造就极具特色的历史和人文。北部是草原,中部以荒漠为主,东部靠着雪山,山脚下滋养出一个个绿洲。因为欧洲地形相对平坦,从大西洋过来的暖湿空气可顺着西风带一直吹到这里,遇到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形成降雨,所以此片区远离海洋却没有全变成沙漠。但另一方面,北冰洋空气干冷不能带来降水,给这里的冬天只带来低温。

中亚一带主要生活的是草原游牧部落,经常被抢劫,且缺少定居点,沿线的补给和市场都成问题,所以更多是折向西南人口众多区域进发。

乌兹别克斯坦人口最多,三千多万。哈萨克斯坦富有但是冷清,乌兹别克斯坦贫穷但是热闹,土库曼斯坦沙雕而又中二,剩下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处在山区与中国密切接壤一直在那边自娱自乐

中亚夜景

中亚人口密度图

乌兹别克斯坦占据了中亚最富庶的传统农耕区中的最好几个,所以他人口也是最多的,想比较于其它中亚兄弟,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可以说是农耕区,其他地方传统上是游牧经济为主。

在二战之前,乌哈两国人口相差不大,但由于大饥荒和二战时塔吉克参战率高,人口增长比乌兹别克人缓慢了很多,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差距拉大了。

乌兹别克&塔吉克人口量对照

伊朗高原

中亚斯坦-伊朗高原地形图

过了中亚,就进入了伊朗高原,除伊朗外,还包括今天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大部分,海拔900~1500米,面积比青藏高原还大,名义上是高原,实际是个山间盆地,四周高山围绕,中间却相对平坦。伊朗高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同中亚类似,是草原荒漠气候,适合放牧。四周有高山阻隔,有效防止外来攻击,占据高地,对周边地区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东有开伯尔山口,直插印度河平原;北有马什哈德,可进入中亚图兰低地;南有阿巴斯港,可进入波斯湾;西有哈马丹,可进入两河流域。自然成为帝国的诞生摇篮,促成波斯帝国的崛起。

雅利安人原本是生活在乌拉尔山南部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后迁到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公元前14世纪,开始南下,一支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摧毁了古印度,统治了那里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并建立种姓制度,另一支进入伊朗高原,建立了波斯帝国,摧毁了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亡在雅利安人之手。

来自中亚的商队从马什哈德山口进入伊朗高原后,可南下印度,可经阿巴斯刚进印度洋,可西经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去希腊,最主要的线路是西经哈马丹到达西亚最富庶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两河流域

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在今伊拉克境内,也是古巴比伦所在地。古巴比伦能成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一是因为这里产粮,二是处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商贸一开富得流油。但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无险可守,逐步成为周边民族抢夺的焦点。虽然伊拉克地处古巴比伦国的地盘上,但伊拉克人与古巴比伦人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商队到了两河流域,基本就到了终点,溯两河而上,到达地中海东岸安条克,通过陆路到达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或者水路把货物送到亚历山大港,雅典或威尼斯,热那亚,罗马…

古国的区别

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有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要发展农业,首先要解决水患问题,但这二者不需要大禹这样的人,他们河水定期泛滥,在沿河两岸留下厚厚的淤泥,是很好的农耕土壤。古印度也类似,印度河流域流经沙漠,河水泛滥会留下肥沃土壤,不会形成沼泽。早期人类行为只会影响地表植被,对大气候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在中国,要想保证农业收成,必须和上下游人一条心,甚至南北方一条心,这也是客观促成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原因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

当时苏伊士运河并没有开通,加上海风有季节性,海上点对点航行充满凶险,所以早期海运并不占绝对优势从中国到东南亚的商船装载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但从东南亚到印度的商船就装满了各种香料,如豆蔻,丁香,胡椒,肉桂…,没有这些香料,欧洲人一日三餐都难以下咽

蒙古人的影响

地球最宽广的草原,欧亚大草原,东部干燥,西部湿润,所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总是由东部向西部迁移,而气候更恶劣的东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对战斗力更强,因而西部游牧民族总是受压不断西迁欧亚大草原原本部族林立,各山头征伐不断,当蒙古人第一次把草原统一时,丝绸之路变得畅通无比,欧亚间商贸也异常发达,但当蒙古人落败后,草原又回到互相征伐的状态,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没有丝绸的衣服缺少光鲜,没有香料的饭菜难以下咽,欧洲的贵族,生活已经离不开东方各种产品,那个时候,欧洲人对东方人生活充满憧憬。

西:地中海欧洲

巴尔干半岛

南欧东南欧地形图

在土耳其语中,巴尔干就是山地的意思,山地面积占到半岛总面积的70%,只有东部沿海一带,以及部分山间盆地,有一些敌视较平整的低地平原。因而难以降生大一统王朝,进而孕育强势文明国家,让自身免受外界威胁。周围也没有有效的地理屏障,南面的地中海气候不恶劣,不能阻挡古典时代敌方海军,东面的黑海也是屏障有限的内海。北部是广袤的匈牙利大草原,与遍地蛮族的欧洲内陆只隔着多瑙河,萨瓦河,外来势力进入巴尔干,难度并不大。换句话说,在没有外界势力插足下,半岛本就四分五裂。历史上长期处于各大势力角逐范围,希腊-马其顿与波斯帝国,罗马与日耳曼–斯拉夫人博弈前沿。随着伊斯兰势力崛起,又成了宗教争夺的对象。

巴尔干是中欧封建大国“征东”要道,扼守欧亚大陆入口,控制着贸易路线,其战略价值吸引了历史上各个帝国的竞争和争夺。

这里也有肥沃的土地,温暖的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古代就存在较为发达的农业聚居地带,马其顿王国就以这里作为发展基础向四周扩散。古代巴尔先受古希腊和罗马帝国这些地中海文明统治,中世纪先后被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尤其是土耳其突厥人控制并压迫小民族,那时抗争最为动荡,在一战后,趁奥斯曼帝国开始病,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斯拉夫人联合起来要了土耳其人在巴尔干的命,建立了一个新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但随着铁腕领袖逝去,冷战结束,立即出现国家解体和民族冲突。

铁托在民族问题上也犯下了巨大错误,为以后的科索沃危机埋下伏笔,他不仅让塞尔维亚这个工业最强的加盟国和其它五个国家完全平等,还让科索沃实行自治。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人起源地,在大部分塞尔维亚人心中地位崇高,而铁托当政时期科索沃主体民族已经换成了阿尔巴尼亚人,两个民族和国家地区的祸根就此埋下。

巴尔干地处欧洲与亚洲交界地带,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混合集中之地,也是三大宗教影响力交界之地,还是主要大国势力范围交锋之所。地处多种主要文明分界线,造成前南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文化差异,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无法和解的对立,前南地区难以长期维持和平,动荡局面总是周期性的出现。因为巴尔干火药桶的称呼,该地区现在更喜欢用东南欧的称谓来替代旧的叫法。

南部斯拉夫人群体,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宗教信仰,其间的差别远大于西欧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塞尔维亚是前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信仰东正教,与同为东正教的俄罗斯和希腊联系紧密。同信仰东正教的黑山人在前南解体后,与塞先后组成南联盟和塞黑,但终因民族差异而分道扬镳。

马其顿人也信奉东正教,但历史上亲希腊与塞尔维亚比较疏远。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受德国等周边国家影响较大。

阿尔巴尼亚和波斯尼亚人都信奉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此激烈碰撞,无法融合。

巴尔干半岛

希腊半岛

欧洲最早的文明,受到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双重影响。希腊半岛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山峰林立,几乎看不到平地,生活在半岛上的人们一直很苦闷,故在神话故事里,常看到某王子去放羊,就是因为这里不产粮,生活条件很艰苦。地中海气候,是13种气候中唯一的雨热不同期气候类型,农作物生长离不开的两样东西,水和热,在这里是分离的。故希腊不产粮,但有两个特产:葡萄和橄榄,这两样东西都耐旱,山地也可以种植。葡萄酒和橄榄油都很好保存,是很好的商品。好在不远的埃及尼罗河两岸就是产粮区,再远一点可以到两河流域与苏美尔人交换粮食。

幸运的是,每到夏天的时候,地中海风平浪静,不需要很高的航海技术就可以穿过。于是希腊人和埃及人和苏美尔人有了交流。有了交流,就有了文明的传播,显然希腊人不能照着埃及人和苏美尔人一般学习农耕,也不能学游牧民族去抢,风险大朝不保夕,基于世代出海经商为生的传统,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商业文明,或者说商业海洋文明。因为粮食是必需品,一旦希腊人以次充好动歪点子,埃及人下回就不做生意了,没有葡萄酒喝埃及人照样生活,故诚实守信是商业文明的根本。

今天全世界拿橄榄代表和平,也跟这场商贸有一定关系。希腊如没有橄榄,也只能学游牧民族去抢,不偷不抢,靠贸易换粮食,这就是和平。为什么不用酒,因为酒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起的东西,远无橄榄油那样家喻户晓。

生意人不需像农民那样一年忙到头,葡萄和橄榄树平时基本不需打理,所以希腊人空闲时间比较多,仰望星空,思考灵感突发。在希腊文明时期,中国正处春秋战国时代,先贤也在思考,但中国哲学家思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农耕文明人口密度大,不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关系,会出乱子。希腊商业文明人口少,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平常也见不着几个人,故更多思考的是个人的问题,进而上升到对世界本质的思考。

古代希腊城邦图

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域文化符号,城邦林立,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斯巴达实际是有限的王权政治。其它小邦多依附于这两个城邦。和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代议制不同,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比较麻烦,好在人不多,且不是所有人都有公民权(妇孺,奴隶没有),也不是所有公民都经常参会。即使这样,公民大会最少也有几千人参加,经常开的五百人议事会也有四五百人参加,在公元前6世纪没有麦克风没有便宜的纸和笔传递文件,几千人几百人一起开会是什么结果(效率+混乱)。

意大利(亚平宁)半岛

亚平宁半岛

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超过了关中渭河平原,足以孕育一个农业帝国。波河平原北部是阿尔卑斯山,其雪山融水也是波河平原不缺水的先天条件。平原南部是长1400公里的亚平宁山脉,在山脉两边靠近地中海的沿海地带,有一些比较小的冲积平原,这些地方受希腊文明影响,早期也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如罗马。

罗马人要前往埃及和两河流域做生意远不如希腊人方便,但他们有耕地,可自己种粮食。农耕文明人口增长很快,耕地不够了需要对外扩张,逐步占领了半岛。罗马扩张到波河平原后碰到高大的阿尔卑斯山,于是调转方向,目光放在地中海几个岛上,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可惜这些岛有其主人,就是迦太基人。

灭国迦太基(Carthage)

地中海最早的海洋民族

腓尼基船

当时地中海被两大势力控制:东部是希腊人,西部是迦太基人。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西部(今突尼斯)建立的国家,腓尼基人(原意为紫红色,出产紫红色颜料)原本生活在地中海东岸(今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后受到亚述,巴比伦等国积压,一部分迁到北非,向生活在那里的柏柏尔人借了块地建国。腓尼基人是出色的商人,擅长航海,在频繁的商贸活动中,腓尼基人经常需要书写,记账,于是他们参考埃及人和苏美尔人的文字,创造了简单又方便书写的22个腓尼基字母,这22个字母传到希腊,被稍加改造,就成了希腊字母,进而成为罗马和拉丁字母的源头,故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才是欧洲文字之母。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一样,都是商业文明,都吧目光放在海上,为了争夺海权经常发生冲突,谁也没留意到罗马从一个部落发展成了一个大国。辉煌一时的希腊在逐渐帅落后倍北方的马其顿人征服,在亚历山大国帝国土崩瓦解后,希腊辉煌也一去不返。此时罗马在地中海的唯一对手就是迦太基。

在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最终迦太基被灭国,被同化,腓尼基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迦太基是海权国家,罗马擅于陆战,第一次战争中于是罗马在舰队上装有尖钩的“接舷吊桥”(corvus),宽1.2公尺、长10.9公尺,两侧设有小栏杆,当敌舰驶近时迅速放下吊桥钩住对方船舰,相当现代的舰桥,在甲板上展开陆战而赢得胜利。第二次战争中腓尼基将领汉尼拔创造了军事胜利,但接下来有战略失误,最终还是被罗马反攻。

治理之困

罗马人在消灭迦太基后进入巴尔干半岛,希腊也并入罗马的版图。罗马帝国在扩张道路上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统治一个面积如此广的帝国,同时期的东方,秦朝实行郡县制,用武力实现统一,但很不稳定,到了汉朝,武帝独尊儒术,从思想上解决了人们对大一统的认可,又创立察举制,选拔专业官员管理国家,从而实现中央集权。而罗马帝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内部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各处征服的土地也有相当的自主权,随时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罗马的政体是雅典和斯巴达的结合体,即使在帝国时期,执政官的权利也和中国皇帝相差万里,且执政官职位不能世袭,不管是王政时代,共和时代还是帝国时代,内核还是权力制衡的三权分立,制衡的好处是公民相对自由,创造了古典文明。欧洲人的爵位是层层分封的,中国的公侯伯子男是由周天子分封的。欧洲人说:国王的国王不是我的国王。国王和封建领主之间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国王做不到一言九鼎。各大领主组成议会,参与国家的治理,左右国王的一举一动,总之一句话,欧洲统治者的权力是有限的。

因为各地都有一定自治权,罗马帝国又没实现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统治这么大一片土地难度相当大,终于迎来罗马帝国的东西分裂。

匈奴西去

汉朝人并未将匈奴斩草除根,最后他们还有很大的势力,只是按中国史书记载,他们西去后就不知所踪了。但只要一看地图就知道,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去向只会有一个,就是沿着欧亚大草原一路向西,先到中亚,再到欧洲。

欧洲早期文明集中在沿地中海一带。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是广袤的平原,分为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在西欧平原(今法国一带)居住着高卢(凯尔特人一支)人,波德平原居住者日耳曼人,东欧平原(今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居住着斯拉夫人。这三支被当时的罗马帝国称为三大蛮族。虽然欧洲平原多,但维度高(阿尔卑斯和哈尔滨的维度相当),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主要是西欧和北欧,所以早期农耕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欧洲平原发展不出农耕文明,只能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匈奴人的到来引起欧洲草原上的连锁反应,当匈奴人击败东哥特人(日耳曼人一支)时,其它日耳曼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昂撒人,法兰克人等)为了躲避进攻,像潮水一样涌入罗马帝国境内,西罗马帝国在这些蛮族入侵下,终于挺不住灭亡了。

教会的蓬勃

日耳曼人没希腊人那么多文化,也不识字,一开始烧杀抢掠,但后来发现抢劫不如收税,于是想效仿罗马人建立国家。但他们多数人是文盲,知识掌握在教会手里,于是日耳曼人向教会请教,欧洲大地一时涌现众多日耳曼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为代表,鼎盛时期占了欧洲西部大片土地。后来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中法兰克,东法兰克,分别奠定了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罗马帝国衰落时,执政者为了加强控制,曾将基督教定为国教(镇压了多年民间一直有生命力,且其教义主要以个人去除欲望,宣扬和谐,逐渐被当局接受),但教权一直控制在政府权力之下。这次日耳曼人像学生一样向教会请教怎么建国,教会从生活,法律,宗教方面对日耳曼实施全方位改造,并搞加冕仪式。形式上最高统治者变成了教皇,但并不真正掌握世俗权力,但手握对世俗权力的控制,重要是达到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以保证教会的利益。

东罗马地拖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蛮族入侵下幸存下来,但无力收复故土,最后和日耳曼人达成协议,不会西征,专心对付北边的斯拉夫人和东边的波斯人。两个教皇的矛盾,也造成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撕裂。

东罗马夹在欧洲和中东之间,一直面对着来自东方的巨大压力。波斯帝国衰落后,7世纪,一支来自半岛的阿拉伯人兴起,依靠着伊斯兰教的力量,席卷整个中东,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同发源于犹太教,但这两支从一开始就势同水火,可参见亚伯拉罕诸教的差异。也正因为东西方通道的阻塞,导致了近代地理大发现,人类大探险—大航海时代故事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