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电量大数据

城市建设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来了,发布的信息都是政府早就知道的,我曾经问上门普查的女民警,她也不说不出普查的实际意义,可惜养了一堆干简单活的公务员。

通过大数据的手段人口总量啊,人口分段分层啊,早就大差不大。普查也就实际对在籍的人口常住流动做一个精确的摸底,决定后续三四线的财政投资和政策投资动向吧。在智慧政务或治理层面,估计中国是远超世界一众国家的(后来者的建设优势),通过各项大数据,讲将一眼透视各地的发展特征。

用电大数据

工业社会/城市化,用电量是一个直观的指标,但指标的解读一样要注意多面立体化。

  • 工业用电量的增长,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第二产业大市就是用电量大市);
  • 生活用电更多地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
  • 人均用电高的多是资源型城市,三产经济占比低,人均指标无法衡量经济运行质量。

2017市区用电量

2017分用途城市市区用电量Top20)

2017市区用电总和

  1. 市区用电总和方面,北,上,深,天津(工业用电>广州),广州位居前五,上海高过北京接近50%,第六是重庆
  2. 奇妙的是苏州,位列第七。超过一众省会城市。苏州GDP高(市区全国第12,全市全国第7),产业结构偏向现代工业和制造业按全市口径(非仅限市区),2016年苏州用电量占江苏1/4,是我国用电量第二大的城市
  3. 地域上三线城市用电量高度集中在山东半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城市发展还是不均衡(Top 30有2座,珠长各有6座,山东甚至有7座)

2017三线城市市区用电量

工业用电

上海,天津,重庆,东莞(深圳产业转移助推),深圳,唐山(承接北京高耗能转移),苏州,广州。北京压缩高耗能如愿,只排到第六

生活用电

靠消费水平及人口基数决定。上海,北京,广州,深圳,Top20的城市人口多超过500w,市区人口少(低于400w)而生活用电较高的有长沙,福州,厦门,这三座对夜生活喜爱啊

三产,公共服务及其它用电

北京超过上海位列第一,更多的机关,古迹维护让北京承担了更多的电力支出。

很多工业用电大市明显靠后,主因还是三产经济贡献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均方面,人口少的资源或旅游城市就靠前了(有钱任性&旅游装扮)

人均用电量

没有任何省会城市进入TOP20,上海和南京甚至进不了TOP50

用电指标在人均这个数值上,无法全面衡量经济运行的“质量”。

服务业更节能

一般是三产占比较低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城市,也有不少是资源型城市,如嘉峪关(铁)、攀枝花(铁)、黑河(金、铜)、抚顺(煤)、百色(铝)等城市,冶金、铸造均会消耗大量电力,但就经济发展、就业率等方面的贡献来说不如三产密度高的城市大,反而成为调结构压产能的对象。

人均用电量散点图

气候因素

人均生活用电方面,除了受到居民生活水平影响之外,更多的还会受到地域气候、生活作息、取暖方式等因素影响,如福州、长沙、珠海、三亚等气候炎热、夜生活相对丰富的城市生活用电量均居于前列,黑龙江的黑河、双鸭山人均用电量也均位居全国前十。而华北、华东区域用电量则相对较少一些,如北京、上海、南京、济南人均生活用电量均在800千瓦时左右。

资源城市不差钱,旅游城市铆劲亮

三产、公共服务及其他用电方面,人口较少的资源型、旅游城市则往往会占优,如白银、张掖、石嘴山等资源型城市即居于全国前三,三亚排在了第四的位置。

不懂南阳为什么那么高,是在用民电磨玉石么?

分城市人均生活和三产用电

人均工业用电增速

我国城市市区规划变化较大,尤其省会城市为了加速城市边界扩张和带动周边发展,常常会撤县设区,因此计算市区百分比增速数据会严重失真,指标方面人均工业用电量的实际增量会更有指导意义。人均工业用电量的增长更会是“有质量“地增长,更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均工业用电量正增长的重点城市,其人均GDP增量也大多居于全国前列的位置。

市区人口大于300万的重点城市人均工业用电增量与GDP增量对照表

在全国GDP增量TOP10城市中,除深圳外工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深圳在腾笼换鸟调结构,总部经济明显,收益很大。

结语呼应

  • 用电量总量高的城市更多的是人口大市
  • 人均用电量高的城市更多的是资源型城市或重工业城市
  • 增长指标而言,工业用电量的增长(生活用电更多地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