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成长寄语
童年成长寄语
DiffDay父母存在的意义
我们尽量对孩子好一些,让他们在小时候尽量快乐,因为长大以后他们会遇到很多痛苦,那时候,小时候的快乐就会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和安慰。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你内心就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信。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学校 vs 家长
孩子一半时间在学校,195天在校,170天在家,学习的差距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家里。
-
学校的教育是批发式的,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
-
孩子在学校的习惯和表现也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
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后续是补不回来的,所以要有固定的更多的陪伴,也不要假手于上一辈,上一辈除非层次很高,否则必然跟现今社会脱节,错误习惯不少,教不好新时代的儿童。性相近,习相远。小朋友在性上差别不大,出现区别是在习上。交给老人或保姆,你的性+老人/保姆的习,养育出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不是你希望的。
陪伴和教育是保姆和老人无法替代的
照顾与分离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理应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需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亲子关系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是一场心胸与智慧的远行。
所谓父子母女一场,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父母故去独剩你时你会如何接力?假设孩子脱离你独立时如何回顾过往?
对于孩子而言,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遍,能体会美好,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也许就是缘分的意义。
带娃是个技术活
孩子不是随便生的,也不是当猪养的,带娃有多难,谁带谁知道。
若是冲突硬碰硬,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小心灵。且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多半是父母搞错了,这是一场无硝烟的心理战。
几个常见的情况或误区如下,得尽力避开
没耐性,好贪玩
在很知名的米歇尔实验中发现,哪些能忍住诱惑的孩子,学业和人际关系都更好,这就是很多人都知晓的延迟满足效应(学会忍耐,往往会得到更多)。
从19个月起就能看出忍耐力的差异,最好从1岁半到8-9岁,训练孩子【加外力】,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例如要玩时,给他讲故事),让他做积攒类的事情(你甚至可以设计一套奖励货币体系—例如用豆子)来进行磨炼。
训练孩子是好事,怕的是,只训不练,就如下一种情形
只会消极批评
很多孩子受到的教育是不断强调他们有多蠢,有多坏,有多么不努力。他们从此失去了信心,变得越来越悲观,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切痛苦都来自倒霉货命运的安排。你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拥有乐观的心态,具体的教育方式就是帮助他们理解挫折。告诉孩子们,他们遇到挫折都只是暂时的(不会伴随一生,不是永恒的烙印),只要保持耐心且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将其克服,他们就会变得乐观。
将时间放长远,也有助于培养乐观情绪,如十年奋斗目标
你与孩子生气,批评,指责,抱怨,全身负能量,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让孩子胆怯自卑,对你越发反感,最终两败俱伤。只会消极的批评,那就是往教育里注水,不但没啥用,还会让孩子心理抵触,只会重复犯错。看好一个人,他就会变好,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平时,要多给孩子期望,赞许。这样孩子会从你的语言,表情甚至每一个细胞里,感觉到自己能行。
犯错时,别急着骂,要给孩立个好人设,孩子是懂事的,心里觉得自己很优秀,就不想让父母失望。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
神烦家长
一件事反复哔哔,会让亲子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咱们用马克吐温的故事来举个例子。一次马老听牧师募捐演讲,一听就想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烦了,只想捐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是没讲完,他气得直接走人,还顺走了两块钱。
这种刺激太多,时间太长,让人烦的情况,叫做超限效应,孩子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最好只批评一次,或只讲一点才有效,总之就是:点到即止。
强调习惯,不纠缠于某些细节之中,束缚孩子的生机,压制孩子的灵性,耗尽孩子的能量。能量都在小事上耗尽了,大事却疲于应对。
家庭教育的秘诀是:闭上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说的越少越管用,越多越反感。爸爸的大格局,妈妈的好情绪,方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风水。
神高侠侣
家长自视甚高,觉得孩子也是天才,就对孩子要求也神高。试问小孩子哪有那么大能耐,一开始就目标很高,这得吓退多少人。在学习方面,要从简单有趣的东西学期,有兴趣了,才能愿意学下去。
降级沟通,寓教于乐
实际上人类孩子说话是自己学会的(常规不超过24个月),周围的人只是帮其纠正纠正,引导引导,他一直在听,听完他就会说,有先开语,也有说贵人语迟的,都学会了,沉浸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要明白,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还重要,花点时间陪孩子出去,沉浸式地去感受一下。
你跟他需要有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去沟通和学习,互相提问和启发式的一种学习,你的思维要降到他那个档次,然后再跟他去聊,你变成孩子跟他聊,而不是让他变成成人来跟你聊,这种方式他会把你当朋友,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被夸大的孩子比批评大的一定好,挫折一生太多,无需太多挫折教育,你能把学习寓教于乐是你的本事,但学习真的不快乐,要坚持啊。
小确幸vs大道理
小确幸比大道理有用,未来从无数个现在组成,确定性来自于小确幸(每天往前走)
智力成就来自于不盲从
《自力更生-self-reliance》是超验主义哲学家/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发表于 1841 年,里面将自力更生想象成通往真正和平与幸福以及天才和生产力的道路。爱默生审视了人类社会的一些轮廓,这些轮廓使一个人天生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变得复杂。他将社会比作暴徒,并提出了一些摆脱这种范式的建议,建议有历史局限性,就不提了。
像其他超验主义者一样,爱默生想象每个人都与上帝有个人联系,没有中间人(例如牧师)的参与。真理和启蒙从内心开始,那里也是上帝对人说话的地方。
-
掌握自力更生的最大障碍是模仿和从众,这两种做法被作者爱默生描述为可耻的流行病,它们浪费了潜力并违背了上帝的本意。
-
在教育范围内,他也拒绝模仿,相反,他认为智力成就只能通过独立的、原创的思想来实现。爱默生坚持认为,过去的伟大思想家理解并体现了这一观念——他们的天才来自他们自己,而不是来自他们的老师或同龄人。这些天才/思想家经常被误解,但却并不害怕来自同龄人的反对或判断。
从众要求一个人放弃个人驱动的追求,放弃发现和培养他独特的个人主义的机会。爱默生恳求人们谴责适应和盲目同意规范和惯例的舒适感,呼吁人们采取行动,重建与自己、与周遭的关系。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造福于自己和世界。
不可不说100 多年前的一些提法,也有其表达和发现的灵光
育儿看法
犹太人和华人都比较重视教育(也都重视钱),其实普遍重视教育,中国是不及犹太人的,因为也就是近代的事儿。
犹太人的节日礼物大部分是书,这个华人族群就相形见绌了。在矮大紧的一些犹太朋友里,他举例家庭里甚至定期会举行读书会,外加定期去旅行,并不是那种豪华的,就是到处去看看世界。到处去看看,是我比较向往的看法,遍历山河,才觉人生值得(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难,成长是一定的)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其实改编于东坡的一句词,词写给自己一个乌台诗案牵连被贬的伉俪夫妇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其中提到 “万里归来颜愈少”
如果你已有孩子,尽量不要那么焦虑吧,不要把养孩子当做一场精细的科学实验,不要像个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现在的精细教育,一个孩子都快把六个大人逼死了,其实孩子不需要很多东西,也不需要跟别人攀比,这些都是家长自己心里的问题。这样你的孩子或许才能不叛逆,彬彬有礼,拥有一份出走半生仍是少年的正能量心态。
来自查理.芒格的看法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带着预设的半成品,你只需要看着他们自己发展就行了。小时候害羞的长大了依然害羞,固执的孩子长大了还是刚愎自用,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些,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与孩子的对话
不是我听不见,是你的脾气让我根本听不见,听不懂
55-38-7定律
当你跟一个人说话时,对方能感知到的,是
- 55% 的形象和态度
- 38% 的眼神和语气
- 7% 的具体内容
当你带着脾气跟孩子说话,孩子真正听到的只有 7%,那就意味着,你不得不反反复复地吼叫(你以为自己说的很清楚,但实际上,孩子完全没接收到你的信息,他们的大脑还在考虑安全的问题)
当大脑遭遇到突发危机时,只会有三种情况:攻击,逃跑,冰冻。这就是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要么反抗,要么逃避,要么就是呆住。
夸孩子的套路:FFC模型
-
Feeling,指的是给我什么感受
-
Fact,感受的事实依据
-
Compare,跟什么比较
举个栗子
女儿,妈妈今天很欣慰,我今天什么都没说,你就把锅洗了,居然比我洗的还认真
牛娃培养
在孩子教育的修罗场,想改变,只有两个办法:
-
换个环境;
-
不换环境,但无视无孔不入的环境压力。要是选第二条修罗之路。你将带着孩子,与周边的大环境为敌,你们将成为现行牛蛙试炼教育体系中的异类,绝不是一条容易坚持下去的道路。
而作为异类在学校压力也是很大的,娃很难开心起来,对其成长也有影响
你选择不屈服于现行教育体制,人家牛蛙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搏击,你孩子虽然见多识广,但考试成绩不跻身上流,走国内的高考独木桥肯定会被挤下去,所以有种看法是最早初中毕业,最晚高中毕业,必须得出国,从背背背跳到想想想的国度,开启另一份残酷竞争。如果作为父母,不具备今后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经济基础,那你和你的孩子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一个人的命运,既取决于宏观上的时代大环境,又取决于不可知的偶然性。决定未来富贵贫贱的因素,其实读书只在第五位,就像老古言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直白点说,排在教育之前的还有出身与天赋(学区房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政策性风险),父母的格局和境界也是孩子出身的一种,起跑线的一种。
让孩子提升认知,增长见识,关键是从理解学习的乐趣和世界的本质出发,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理工科的思维思辨模式和文科的表达能力,是最好的组合,如果还能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就更好了。整体一生,最需要给孩子的,是理性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素养。
旅行是保持学习,获得不同思维方式的最佳方式之一(磨炼差异化思维,与他人和谐相处)。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比纯待在学校有意义,尽量多带他们出去旅行,孩子的人生都将因此而改变。
饱和教育
普通人生活中能用到的数学知识,学到初二就够了,二次函数都用不上,再往后学的什么集合,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复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空间向量,大部分早就还给老师了,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呢?就是要透过数学,掌握这种相对复杂的思维能力。
补充一句:深度的科研,应用技术,及理论层面,都离不开这些数学内容
言传身教
家长陷入了我执(不知足),其实孩子病了你只希望他赶快好。
我执的本质应该是执我,而不是去执别人,孩子在弹钢琴的家庭长大,大概率会掌握会乐于弹,地球上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身教重言传,爹妈不看书孩子为什么看书。大家(母鸡)特别中意生一个蛋,然后告诉这个蛋,你要变凤凰。她/他忘了他自己要先变成凤凰,一起努力变成凤凰。教育不是教他,育他,而是一同成长,教育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最好有共处时间,当没有时间陪伴就算了,还不能很好的做榜样就比较惋惜。
父母通常在12岁之后就不是孩子的榜样了,因为他必须逆反,对你批判否定,此时需要更高的榜样。提前引导认知一个好的榜样给他很有必要
孩子的教育是将自己化作以一座桥,一个梯子,让孩子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以及世界深处的真相。教育就是让孩子看见什么,带着他看,行走在历史、科学和现实中,能带多高带多高,培养其眼界和胸怀。从养育上看,有这么几点重要的要素:
- 眼界和胸怀,自然有灵气。也影响其价值观
- 对人和自然的仁慈和悲悯
- 学识和教养,增加底蕴
- 训练专注和自制。出活和迅速的长进离不开这种状态,在时间的催化下,就显现出不同
- 慢慢培养其圆融和自在
三代人培养一代人
其实是他需要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一辈,他就要有一个很好的表率,因为他会跨代影响到下一代。
你会发现很多高知家庭,孩子后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从小看到的东西生态或文化的基因已经构成了一种他意愿的积极向上。贵是指精神的高贵,是有一个过程。在物质上完成脱贫的中国,精神上脱贫的路还很长。
静待花开vs拔苗助长
家长其实在很多的要求脱离了孩子当前的一个认知的局限,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去各种书山字海,等孩子真的该书山字海的时候,他烦了他开始玩了,因为你太早的让他干了不该干的事儿,然后他一定要补偿过来。
认知拓展过程
要不要让孩子从小留学?
这要反问你的孩子将来会在哪里生活,要知道,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是为了在那个国家生活好而准备的。它的目的是获得在特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包括让你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学会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便于将来继续学习具体的技能。
当你理解基础教育的目的,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编程和奥数这样的课程,对很多小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因为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需要学习这么具体的技能,这样反而可能耽搁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到高中,一个人接受的其实仍然是全方位的教育(因为人类寿命的增加,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复杂,基础教育不得不延长),所以中学阶段的教育,其实就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再包一个同心圆。
高等教育如何理解
其实到了大学生认知边界仍然是个圆,本科教育虽然有专业之分,仍然有通识教育的成分,大学学的,未必会做那方面的事情,只不过有了全面的了解。
而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人的知识体系重心真正开始往一个方向偏移,因为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每一个方向都前进了。
硕士和博士有什么区别?
- 硕士是学会使用前人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 而博士则是需要创造出前人不知道的知识(也就是图上超越原有边界那个突出的红色部分)。
真实的世界可能是下面这张图所描绘的,知识的边界比人的认知边界要广阔得多。
公立教育体系的内核
教育既是现代社会的最大福利,也是最大的枷锁,不要对学校的教育有任何的幻想。
中国的教育是叫人听话服从奉献的地方;
西方的教育是你是最棒的,我们生而平等,但连小九九都整不明白。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我们的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自己存在的意义,爱自己,爱他人,勇敢的去走自己的路,面对自己的责任,然后这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精英教育,是需要很多很多钱的,需要教育的人博雅宽广,学校里一码数理化的劳动技术教育,东方西方都在把孩子教育成工具,让国家政府提供真正的教育是不现实的,因为成本太高了。
父母也是被这套体系灌输大的,嘴上抱怨自己是燃料,但让他摆脱燃料思维,还得跟你拼。要想醒悟过来,需要更多时间这些思想剥离,这一过程如同敲骨吸髓让人痛苦,如同三观重塑内耗极大。
是思想在统治这个世界,古今中外都一样,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精英与平民,农民与地主的游戏,洋洋得意玩了几千年,为了让这个游戏一直玩下去,就不要不停生产并往里面添加更多平民或农民,社会分配利益的模式是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教育是一个给底层进阶的狭窄通道。
要想让孩子通过教育在未来有一个好位置。首先,尽可能的多教育自己,实际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焦虑本质是对自己无能的宣泄,和对生活的不满,是自我认知的匮乏。一切都是废话,想鸡娃,那就努力搞钱。
-
有至少30%的孩子真的不适合读书,要提前想好出路
-
有5%的孩子不用管他,他也能211、985
- 约翰-伯努利花了半年时间整出来最速降线的一般解问题,得意洋洋去挑战牛顿,而牛顿花了半天时间解决问题
- 牛顿一辈子没画出来的正 17 边形,高斯一晚上就画出来了
-
剩下的比的就是钱,不要对基础教育有任何幻想,一切只能靠自己
应试教育本质不是教育,是圈层选拔(只要跟考试有关)。解题技巧在人生中没什么直接用处、实用价值,但训练了大脑的连接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说筛选的是性格,坚持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并把它做好,有责任感,这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上限。
圈层选拔进入到大学之后忽然进入下一轮次的选拔,除开想做研究式的好好学习,一定要了解更多关于通识的东西(Liberal Arts)。
- 此阶段这个世界没有正确答案,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 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总是有对有错,但Liberal Arts角度答案不同,关键是视角问题。
驴论
学校只是把你培养成一个怎么转圈转的更好的驴,好学校就是把你培养成一头好驴,你怎么样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实际一点来讲,就是挣更多的钱,这个不是学校能教你的,你要跳出驴的思维,要去想我怎么能当一个农场主,这甚至是学校不鼓励你那么做的。它就不会告诉你你们这些驴都生活在一个农场上。
怎么成为一个农场主呢,先承认自己是一个不优秀的驴,你放下想要去做一头好驴的执念,你自然而然就走另一条道了。
结语
有很多关乎儿童成长的书,简直汗牛充栋,不知道怎么选时,就去樊登那去找吧,内容没毛病,看一本足够,其余的都是修行。
童年的意义
到了一定的年纪,你会发现,生命中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发生过了,剩下的情节,只是重复和老去,日复一年。
唯有孩子,他们会冲走生活的重复,原来小时候是如此的纯真和充满想象。让你可以重新经历一次童年,让你去买小时候在爸妈面前求之不得的玩具,让你去不断总结怎样做好父母,让你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放慢自己的语速,从而认清自己,接纳自己。
低幼孩子的世界很小,除了学校就是家里,两处都给压力,他也就会找其他精神去处或无处可去。有些孩子学习不好是天然的(30%不适合读书),在学业压力下还有家里的支持能相对较好地度过青春期,有些绝望的案例比较极端跟双端压力有关。说到底父母应该清醒,如果世界上必须有人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那也责无旁贷是父母。
应有的人格心态
说句难听的话,没几个孩子长大真成功了,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是:如何在没能成功的人生里随遇而安,此时,那些“没用”的东西(如艺术、品味)就变得弥足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当然这不是劝你一起始就随遇而安。
人生识字忧患始,看清了世道险恶,依然选择良善,看清了命途多舛,依然选择乐观,这才是强者应具备的最难得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品格。
我们无法改变出身,无法改变环境,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内心的态度。
- 同样是前途未卜,在王维笔下,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高适笔下,则成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慷慨豪迈。
- 同样是咏梅,陆游笔下成了”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落寞寂寥,但在毛泽东笔下,成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豁达开朗。
成绩差不代表人品差,分数低不代表能力低。作为家长,对孩子三观,人品,情商的教育才谓当仁不让,不可忽视,说是进入社会的长期成功因素不为过。
成绩好就报效国家,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
父母子女的缘分
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这辈子这是一种缘分,你们之间真正能相处的时间(考虑到上学,上班的开销,睡觉的时间),很短。小的时候你要照顾他,他有了自我意识自己开始有更强的独立精神后,你可能管不了他了,工作以后他来看你已经变成了你的一种奢望了,你们真正能相处的时间我相信几年吧。
据统计,儿女高中毕业后,一生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就已过了93%,能陪伴的时间只剩了7%
人类能留下亲子之情已经是很幸运了,自然界的幼崽成熟后,多数几乎一辈子不会再见到父母,这样的认知是不是很正能量!
这就是你们一生的缘分,何必上那么多枷锁,大家都活一辈子,换句话讲,他过的好不好,跟你没关,你觉得你过得好不好,你要怨你的父母吗?你自认为你改变所有事情你才能幸福,后来你才弄明白,你改变你自己就幸福了,把握现在,自己做好,孩子会跟着你的方式去做的,你快乐了,他就快乐了,他是你的影子,是你的印随效应。
给孩子讲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幸福,他是体会不到的,这些词对成年人来讲都很奢侈,更别说对孩子。孩子快乐很简单,而成人简单很快乐。你只要简单了,快乐了,孩子自然就快乐了。
千言万语一句话
众生皆苦,愿对孩子献上无条件的❤️
其实孩子幼儿期远比你想象中更爱你。当我们心情不好控制不住会发脾气,甚至对孩子打骂,然而当孩子心情不好时我们却制止他们发脾气还对他们加以批评甚至教训。为什么我们难以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做到,而孩子不但不会心生怨恨还会想办法取悦我们,孩子其实也是这世上曾经最疼爱你的人。换句话说,曾几何时,孩子对母亲的爱比母爱更纯粹。
从某种角度讲,我们的人生都是所谓的二手的人生,父母总会把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加到我们身上,只是孩子和父母都不自知罢了。有一本《带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讲这方面挺多,对情绪原理感兴趣可以传送过去看看。
不要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你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真正觉醒的家庭,只改变自己,不改变孩子。人的最佳状态是找到自己不与任何人绑定的人生使命,好好享受人生这场游戏。
你给孩子真正的财富正是在于你突破了你曾经遭受的种种限制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的经历和力量,以及你继续这样走向未来更加成熟通达的智慧,拥有这样力量和智慧的孩子,他以后会怎样呢?莫小瞧了自己,也小瞧了你的孩子,享受过程,相信自己,相信就是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