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债务

如何看待经济

这点上可以借鉴桥水(Bridgewater)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视频–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

关键词:信贷,交易,人性。这三个元素相互作用使得经济具有了周期性

当现代信用经济没出现之前,经济并未表现出那么明显的周期性。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供给侧因素劳动力起了巨大的作用。现代经济要复杂的多了,波动也更加剧烈。

  1. 支出是经济的驱动力
  2. 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3. 生产率长期最关键(生产率能上升,也跟我们的知识随着时间会增多有关系),但短期信贷最关键,生产率短期不会剧烈波动。

用很笨拙(本质)的一条公式来解释:
$$
\frac{支出总额「现金+信贷(未来的现金)」}{产销总量「商品+服务+金融产品」}=价格
$$

什么是债务?什么是货币?其实就是一种信用,你要生产更多东西你肯定信用就要扩张。

金本位时代结束后,经济增长是靠信贷扩张维系的。经济增长的契约是就是债务和债权人类显性的奴隶制社会已经结束,但隐形的债务奴隶制却存在,一个人的债务是另一个人的资产,人类通过创造债务购买他人的未来。经济的周期也可以看做是债务的周期

周期

在现今的社会,为拉动消费(经济的驱动力),人们的可支出总额,是包含现金+信贷(未来的现金)两部分。

在借债时消费多过产出,在还债时消费就低于产出。这是周期的基本原因,长期周期除去债务,还跟供给侧和财富分配双重作用的不可割裂(这点达利欧是没提的)。干预债务是有很多手段的。

经济曲线

上图就是其他因素均不变(如供给侧劳动力)经济周期受 生产率、短期债务周期、长期债务周期三要素作用的形象表现。短期债务周期通常5~8年的周期,所以小周期内表现出小波浪的波动。长信贷周期通常在75~100年。

短期债务周期主要由央行控制(一系列的利率政策等干预信贷双方意愿,控制过热与紧缩),每个周期的低谷和高峰后,经济增长和债务都高过前一个周期,因为人性使然,爱借不易还(由奢入俭难)。

长期内债务增加的速度超过收入,从而形成长期债务周期,而大家形式一片大好里呆习惯了,看不见泡沫,债务人因为负担过重不想再借更多债务,支出(消费)重挫,连带经济剧烈下挫(休克)来释放/消灭问题。

解决债务的方案(去杠杆化)

债务不会消失,是刚性的,只会转移,资产却可能清零。是债就得还,要么就用未来的收入还,要不就是等财产升值后(通膨也是一种升值手段),下面列出四种化债手段。

  • 削减支出(紧缩)

  • 通过债务违约和重组来减少债务(萧条)

    例如破产,违约会使很多各链条深信的财富化为泡影,太恐怖,将带来更多的传导,引致萧条(挤兑)。很多贷款人不希望自己的债务消失,同意债务重组,法拍也是一种。

    债务重组意味着贷款人的还款减少或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

  • 财务再分配,将财富从富人转给穷人

    政府必须加税或举债来对冲赤字(稳定市场和民生的支出),向富人融资。

    为了使债务负担下降和经济活动恢复正常,通常需要十年时间,常有失去的十年一说,为啥要十年,得新一批韭菜长起来吧,老韭菜没人愿意吃。

  • 发行更多货币【膨胀,上面三种都是紧缩】

    理论上央行发行货币,只能购买金融资产,推升资产价格,提高人们信用,仅有助于那些拥有金融资产的人。中央政府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向人民送钱,但无法印钞票。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和政府通常合作。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其实是把钱借给政府,来运行赤字预算,通过失业救济金和刺激计划来增加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政府的债务,但可以降低经济中的总债务负担(或者债务转移

决策中在四种手段种进行平衡,平衡通货膨胀的办法和通货紧缩的办法,适当的平衡就可以带来和谐的去杠杆化。发行货币是否会造成通货膨胀,如果货币抵消信贷的降幅,就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不要忘了,重要的是支出,每一块钱的支出,不管是信用还是货币,对价格的影响是一样的

信用货币小例子

直觉上世界上所有钱换所有市场上的商品与劳务,假如全世界每个人只有1美元,所有人手上1美元加起来,就是所有商品与劳务的交换计价。哪怕所有人加起来只有1美元,那么1美元就能买下所有。当地球上只有1碗饭吃的时候,这一碗饭等于所有人手里钱的总和。但实际上,货币其实本质无法替代实际财富(房子车子能源食物),它只是信用的凭证,信用的履行与否依然取决于人,假如某个传家宝打死不卖,货币在这个传家宝面前就失效了。

来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星球上只有2人,A有水,B有饭。本来大家相互分享能解决问题,但有水的A使了个心眼,拿出一块货币,对有饭的B说,我拿一块钱买你一半的饭吃,你也可以拿它买我一半水喝,B同意了,然后当B拿这一块钱买水时,A没有遵守信用,不卖躲起来了,那么有饭的B拿着钱渴死了,我们可以说,渴死的B遭遇了经济萧条,手里的一块钱不值钱了,价值蒸发或遇到货币体系信用崩塌。

深化一下这个模型,有水喝的A印了1亿钞票,然后拿它去买B1/10的饭吃,但一亿张太多了,放手上不方便交易,于是A说,一亿张钞票在我的保险柜里,你可以随时去取,我开个条给你做代表,B同意了,B开心的得到一张纸条和卖出1/10的粮食。反过来拿纸条去买水时,A说我水比较珍贵,你只能买我1/20,不然就不卖,B毕竟要喝水,只好同意,准备交易时,A又说这么卖显得我欺负你,为了公平,你可以不用花这张纸条的全部,可从我保险库里贷4000w,因为是贷款,每天要还我100w,同意的话我就4000w卖给你1/20水,B觉得好像不亏(5000w买1/20就容易反应过来被欺负了,毕竟还有利息),就同意了。

这样B账户少了4000w,买到1/20水(钱仍在A库里),每天扣100w给A。只要这种账面贷款反复多次,A保险库里一亿钞票没动,账面上还会多出些钱来(利息)。在这种不对等情况下,A可以拿越来越少的水卖给B,B手上的粮食将变得不够他还债,最终变成A施舍粮食和水给B,B背负债过日子。

货币蒸发

当反转过来,B问A,买你这些水到底要多少钱,A说100亿,你买不起,于是B自己开个白条给A,说我这张白条,代表你对我的长期投资,价值1千亿,哪天我把欠你的债还清了,还挣钱了,就还1千亿给你。说完就把A的水拿来喝,A怕打不过没敢抢。于是乙也用这种白条游戏违了一次约。A发现名义上自己应得到的1千亿永远不会出现,但账面上他有。此时来了一个外星人C,A对其说我有1千亿,我开个条给你,买你身上的食物和水,你拿这个白条去找B给钱,这些钱能买10倍于我刚才买的食物和水。C评估了,发现AB信用等级不行,且他俩间是坏账,说出了实话:得了吧A,你已经破产了,你的1000亿蒸发了,我不会卖东西给你的,A于是一夜间遭遇大萧条,没有了一滴水还凭空蒸发1000亿。

现实中的银行就是这样,放贷的钱并不等于存在金库中的存款总额,都是账面数据在增减,A开的白条除去本金,多出的利息甚至在上面故事的星球上都不存在,A保险库里只放着他自己印的一亿张钞票,B开的白条即各种股票债券期权,这种东西本质上代表不了银行里的那点钱了,属于高阶白条,是金融手段衍生出的杠杆。AB游戏本质与我们地球上的金融游戏并无二质。经济萧条时,手上有钱的人货币不值钱了,遭遇信用崩塌(当前产能过剩对于极端风险有平抑效应),说白了货币没有那么多价值实物对应。信用货币中本就受诸多杠杆加持,一旦产生信用违约,原该拥有的(钱)就会消失不见(有个逐步传导的过程),穿透看其反正本来就不存在。

海通证券对上述模型的应用解读

债务周期:从举债过度到去杠杆减税

2010年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很大的数据指标分水岭,人口红利开始下降,城市化推进速度开始变慢。从10年左右开始进入明显的举债发展模式,08-09年开始 4万亿企业举债,12-13年地方融资举债,15-17年居民举债买房。企业,政府,居民轮番加杠杆,使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发展。

因借钱不可持续,借钱是要还的,还钱的时候大家就很不开心,经过近10年的举债,我们的历史总债务率在16年达到了顶峰,所有经济主体,总债务水平已经达到GDP的250%,接近次贷危机前的水平,意味着我们达到了长期债务周期的顶峰,不得不考虑换一种方式来发展。

我们过去几年主要政策是两件事:

  • 去杠杆
  • 补短板

中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在实践达里奥提出的完美去杠杆。

郭树清的一些经典比喻

对于过快的货币供应扩张(信用扩张-加杠杆)

经常爬山的人都知道,越是陡峭的山峰,上去不易,下来更难

财政扩张靠货币注入–美国联邦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二战时期创造的最高纪录

像一架飞机在空中进入自转旋涡,很难由自己顺利改非出来

郭的画像

郭有担当懂实际,反感极速信用扩张。曾有他个人访谈,这位央地两端均有丰富从政经验的高官称,少数人正在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也却有其事,其主导的金融改革也是切中要害,在证监会履职的500多天,猜测也是因为触动太多人利益,导致调任山东省长,但不影响其强人本色,在地方履职仍然干的相当出色。

行长易纲是CEO管业务,专业素养是其特长,主担对外角色.

郭树清党委书记当董事长,按例管人事和组织培训,郭既有学术素养兼具地方政府工作经验,运筹帷幄果敢高效,是整合银保协同央行的跨界帅才

原来:影子银行货币放大

大家找央行是借不到钱的,央行只把钱(基础货币)借给金融机构,实体经济部门接触不到。历史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商业银行的身影,如次贷危机,日本泡沫,欧债危机等,都是商业银行放贷过度,但商业银行的过度放贷是一种天性,因为银行本身是一个高杠杆的生意,自有本金(自有利润资金)1块钱,但可以放10块钱的贷款(客户的存款),天生就想扩张。

用巨大的资产规模来賺钱的,因为他只賺 息差率-坏账率,不会吃饱了没事增加自有资金

无数次危机后,大家发现必须把商业银行过度放贷行为管起来,因此共同发明了巴塞尔协议,核心要义就是,有多少本金才能放多少贷款

09年银行贷款增速30%,风险很高,当时还没加入巴塞尔协议,无知无畏。12年正式实施了巴塞尔协议。

实施了巴塞尔协议,但金融机构很聪明,无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帮银行想办法。如果银行把贷款放给非银金融机构,非银金融机构再把贷款借给地产企业,在银行的报表中就把一笔房地产贷款成功便成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按照中国的金融监管,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基本不用占银行的本金(应该是金融机构坏账率低过实体企业,占用率低,不像普通放贷一块占一块本金这种换算程度),这样就可以无限制发放贷款。2013年后的影子银行逃避监管,爆炸式的创新发展。

可以看到信贷在17年在M2中的比重远高于11和07年,17年影子银行做承担的比重在信贷的占比也远远高过11年。

去杠杆

债务周期run下去要靠把收入搞起来,就像真正的资产并不是房子,是打工人持续还债的现金流。当现金流不稳定了,债务就丧失了扩张的动力,旧债的价值也开始变得不可信任。

债务扩张的过程一定伴随收入增速的下降,债务流向了打工人,财富流向了富人,贫富分化拉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萧条。债务挤压支出,一个人的支出又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就陷入了衰退螺旋。

压缩货币再创造–紧缩

直接大喇叭喊紧缩是痛苦的,也没人愿意听,能干的是间接反向传播–压缩货币再创造

从17年开始,颁布资产新规,决心去杠杆。资产新规核心手段叫做穿透式监管原则,也就是哪怕银行找了各种通道,通过影子银行来发放贷款,但是银行必须如实披露所有的通道,按照底层资产如实占用相应的资本,这其实是彻底从源头关闭了影子银行,对银行来说,做影子银行不仅要占用资本金,还要支付通道费,完全得不偿失。

资管新规上来了,按郭树清21年6月的发言,较历史峰值压缩了20万亿。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过去10年M2平均增速接近15%,近来只有8%左右,相当于下降了接近一半。

货币增速的下降对经济而言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通胀预期;另一个好处是房价泡沫得到抑制。

地产是信用货币创造机

过去十几年,地产上涨堪称是一股不可回撤的趋势,啥叫不可回撤,就是所有的参与者都不想回撤。开发商不想回撤,这玩意80%杠杆空手套白狼,不要太简单粗暴,看准行情首富宝座轮流坐坐简直不要太爽;地方政府不想回撤,这东西断了哪来钱道,怎么干事;银行不想回撤,风险谁担?为国接盘嘛;散户不想回撤,稳定基石,舆论浪尖。回撤的关键点在于风险谁担,真的是谁来为国接盘的问题。新门路还在孕化的阶段下,太难受的地方政府怎么办,因城施策呀,太缺钱就吃点药,把双限的大门(限购限贷)打开一点。跟上这股大庄的人,相当于成为了牛市里的高手,可高手发挥的地方,也只能在牛市。横盘时干啥,最好研究观察具体生活层面不可回撤的趋势(大趋势船大不好调头,能给你充足的时间思考,建立信息对称度)。

趋势观察:

  1. 大组织会不会用它?

  2. 中产基本面大不大,是否会变大?

  3. 富人聚没聚堆出没出手,是否会出手?

  4. 准备钱

如果上面几条都没有,就喝茶遛狗钓鱼。这就是观局,何为入局,逃局?富人有没有扎堆出手决定是否入局,中产能否变大决定逃局(毕竟中产换名字就是最大的接盘侠)。

地产并不是货币蓄水池,而是一台不断以信用为原料去生产货币的印钞机,一台将未来的货币抽到现在来用的抽水泵。这些从未来抽到现在的货币,如果不经历一场大规模的债务违约,去消灭他们产出的货币的话,那么这些货币都需要实际产出来偿还的。存量问题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增量问题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是作为存量问题的导火索存在的。相比于存量问题,实际上增量问题不值一提,现在是到了连增量都解决不了的地步。

过去从现在和未来抽走了太多的货币,或者说产出,目光所及的未来被抽空了这才是危机的本质。一味想着当下的日子好过点,等到了刀尖上跳舞(很多政策在棚改货币化去库存时配套一起出,还比较有效,现在容易成压死骆驼的稻草)还说简单能解决的,免不了太看不起经济规律了

货币总量是动态的,生生灭灭时刻发生。信用的消失对应于货币的消失,货币消灭需要一个过程,且信用和货币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房地产蓄水降通胀是错的,恰恰相反,其作用是杠杆,撬动信贷和投资,消费者寅吃卯粮的行为,链条中的参与者完成了财富的转移。钱从千万购房者手中,转移到了政府和房开公司手中,再向下传导,造就了经济繁荣和数量庞大的富翁。经济繁荣的局面是微通胀的,客观上居民收入也是涨的,只不过涨不过房子和其它一些东西,这涉及小动物的养成分配问题,全球农场都一样,接受就好(只要有银行在放贷或有人不劳动就有收入,一定是有分配漏洞,压榨一部分人或行业供给另一部分行业或人)。

财富分配有不合理的点,效率优先就必须要给特权。提高服务业占比也是为了推高底层人民收入

针对地产业的新常态,这几年困难时期会阴跌,等待他们的是负债率降下去,跨界收缩,针对性结构性开发,进入到更为理性的时代

阴跌等同于达成高层设定的高位横盘,既不刺破,也不放任,让市场慢慢消化,避免走日本的路。

现在缓解债务违约,只能是既得利益者银行让渡利润,或者打资产包让居民为国接盘(开新税通道费补贴银行?)。地产的巨大获利盘,必须锁死在地产上,让这张支票永远无法兑现(谁能提供这么多剩余价值给他们兑现收益呢),靠通胀消化泡沫,这就是房地产软着陆的既定走势。打砸与跌幅成正比,那就冻住,不跌。大家就都没话说了,市值摆在那,虽然不能流通不叫钱,但看起来好看。散户特点就是啃着馒头过日子比市值,勤俭节约会攒钱,这就是文化传统。(钱在骨子里就不是拿来花的,是拿来攒的)

减税支撑消费和盈利-财富分配

18年下调增值税税率1%,上调个税起征点,当年减税降费超万亿

19年下调3%增值税率,个税5项抵扣,减税降费达到2万亿。

税收增幅变成负的,正常情况下,税收增长应=GDP名义增速。

中国居民收入不高,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增加的收入基本都会花掉。19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万美元,大家纷纷吐槽拖后腿,其实收入包含居民,政府和企业的总收入(GDP),除人口就高了,而单独居民人均收入只有4000多美元,折算成人均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人民币。因为人均收入普遍低,故平均边际消费倾向高达70%。也即是1万亿的减税可以增加7000亿的居民消费,真金白银减了后,19年效果的确不错。

基于19年的数据,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已经到了60%,相对比投资则只有20%。故过去货币和地产增速走势重要,因投资决定了经济走势,而货币和房地产是最重要的指标。现在消费决定了经济走势,未来即便投资增速继续下滑,只要消费增速保持在8%以上,加权后中国内需经济增速仍在6%,依然是不错的增长速度。

减税降费也让企业改善了盈利,在经济增速下降,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净利润增速数据亮眼。

总结来说,减税降费一方面支撑了消费增速,托底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企业盈利。唯一难受的就是以往爽爽的政府部门,过紧缩的日子。

债务违约-财富分配

包商银行被接管及各种债务违约,各方达成新一轮妥协(如延长还款期,重新约定利息),也是财富分配或调整债务周期的一种手段,总有方要承担这些财富消失的问题。

2022上半年信用债新增违约主体集中于民企和房企,上半年93只债券违约,金额共计601亿。举例武汉当代系多家上市子公司股权质押比例均超70%,22年来数次被强制平仓,流动性紧张凸显。融资方面,当代集团通过借款,发债,信托及股权质押等多种方式对外融资,但资金成本高昂,全年财务成本高达20亿。

债务违约就像一个导火索,如果这个危机难以缓解,那么向它借债的租赁金融公司,银行,信托等,也将受到牵连。

资产价格下跌时债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另一个方面是流动性风险。所有行业中,资产负债对比,杠杆率最高的是金融业,其次就是房地产。2021年银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是92%(高正常,吸收的存款对银行来说就是负债),非银金融85%,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80%,接近于银行业杠杆率,从资产负债表来看,类似于金融公司,较少的资本,撬动杠杆来开发房地产。挤兑银行会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房地产公司融资困难,也会导致房地产公司破产。

因为居民不能像企业那样破产,无限责任。从经济角度看,保交付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也可以做到。假设未交房住宅销售价值40万亿,按40%建安成本比(实际可能更低),完成建设需要16万亿,若按10%违约停建比测算,需要1.6万亿资金,实际情况可能更好,完成交付并不需要这么多资金。

因为居民部门不能破产,房贷资产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优质的资产,而企业部门是可以破产的,这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理论上,房地产企业负债80%,整个行业来看,房开公司应可以抗住20%的资产价格下跌,但现实情况可能更危险,尤其是中小城市房地产价格。大量房企或从市场破产出清,陆续被收购一些好的项目。破产房开公司的融资使得金融机构受损。问题房企资产处置后,优先偿还工资和保交付,其实才是偿还金融机构借款,再有资金剩余,才是偿还经营负债(这些上游供应商风险是照顾不上了,坑惨了)

近10年的债务危机问题

2012年钢企破产,15年过剩产能危机(设备制造),开始出台棚改货币化,18年民企违约潮(基建链和地产),20年底地方国企和房企债务违约。近年来债务出清周期明显拉长,信用修复时长在2015年还可以控制在1年左右,现在都奔2年以上而去。

在这些过往问题中,经常看到降企业杠杆,转到居民部门头上的影子

如果你在行业景气期背负了太多负债,就很痛苦。非景气期之前的效率优先带来的社会问题会集中爆发。中国在新能源和芯片领域还是有突破,于重度老龄化之前来到世界第一还是有希望。

稳杠杆与转移杠杆

过去我们债务增速远超经济增速,导致全社会债务率持续上升,就是在加杠杆。但如果未来债务增速降到经济增速下,有可能降低全社会债务率水平,实现去杠杆。普通手段肯定不行,肯定是产业升级,减其它国家的羊毛(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没有大提升的背景的话–这点还是要靠教育靠知识,理想情况下这都是一个慢斜率的长线事件)。

常规发展降杠杆一定导致经济衰退,从经济整体而言,钱太多和太少都有问题。政府喊 货币和融资增速要和经济增速相匹配,也其实就是稳杠杆,债务水平稳定。这个大背景下,各个部门的债务是有升有降的,有的部门要去杠杆,有能力的部门加杠杆,这其实就是转移杠杆。

以美国为例,次贷危机原因是居民举债过度,居民债务/GDP接近100%,而08年以后,政府部门大幅举债减税,政府部门债务率大幅上升,帮居民部门降低了债务率,经济整体债务率不变,使得经济重新恢复了活力,其实也就是债务重组+债务展期,也因为他是世界老大,美元地位才能无甚阻力地干成这个事。

政府举债的理论支撑

中国中央+地方的政府债务,预计为GDP 60%,比美欧100%,日本的200%有空间。美是印钱,欧和日本是老本厚余粮多,民众对国家认可度高,福利高且不断提升,民众才愿意掏钱。你学不了美国,欧日你也不好学,小心富人跑路,穷人本身就举债,哪有钱借给你。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难题,大家都知道政府的资金运用效率是差过市场主体的,让政府举债一定是个垃圾招。但在政府比较有钱的时候,容易搞出来一些核心复杂技术(军转民),其它领域这都是舍本逐末的垃圾招。

纯说下债务理论:

从债务关系角度,将国内经济分为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政府部门举债时,政府新增一笔债务,私人部门新增一笔资产。各主体努力工作扩大产能形成财富,财富同样需要地方储存,不放在房子上则可以放在国债上。毕竟国债代表对国家未来财富所有权,增加国债可满足未来大家财富配置需要,可以撑一段时间。这还有赖于你国家货币部门(比较于其它国家)不耍流氓,不要被政府债务协同绑架,搞货币发行通货膨胀来冲销政府债务,让投资人承担蒙难

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发债做实体企业里的债务置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可以用 债转股 的形式来做。国企效率低,有资金的错配,能力的错配,负债率又高,负债成了羁绊国企发展的重要障碍。上一轮国企改革/下岗,银行债务转移,才有企业21世纪初的大发展,银行体系也变得更加健康。当时银行坏账率35%都活过来了。

有人要问,国企债转股转到私人手上了,怎么办?我的回答就是,我们还是要想开一些,国企的资产是全民的,它转移到了私人投资者手上,其实还是整个社会的,它还是在中国。沈阳机床厂本来可以跟西门子竞争,结果因为财务问题打不过西门子多可惜。我们老说要搞自主研发,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企业,为什么不帮助它轻装上阵做大做强呢,它仍然是中国的企业。(理论上国有全民资产存在超额分配,实际效用上确实对长远产业发展有好处,更长期可以再从私人手中强制赎买回来或者再分配的干预)

政府加杠杆,改善民生。老一代一半时间牺牲掉了,到了孙子一辈,含着金汤匙出生。储蓄那么多留给后代,这里就有代际公平的问题。让那时的年轻一代多抗点国家负担也理所应当。

当基建投资边际收益率越来越低时,国债的低收益率也好过地方政府原来的高息举债。如果真搞政府举债,也必然后面意味着央行存在降息的空间,避免跟国债抢市场。

问题很多,你怎么去解决呢,有人说这不行,那也不行,我们必须一揽子解决。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不存在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前段时间老谈顶层设计,你发现顶层设计根本行不通,中国的事情就是小步快跑,你要先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再扩大。

重点说说货币再创造

在无锚的纸币化时代,通胀是最好的去杠杆手段,何必搞三种紧缩手段呢?加大货币供应让货币贬值进而降低债务价值最符合ZF的利益,在债务问题上,制造通胀比增加税收对人们造成的痛感要隐秘得多。

是否低利率时代的诉求都是CPI稳定,否则就是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先跳出来。平台和要素经济扩张的这么些年,分配比例不平衡和债务周期问题已经开始在反制约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增速了。央行的第一目标是稳定币值,因为可靠的货币信用确保他们可以长期靠”印钱“就可以分配财富。

正所谓良药苦口但能治病,因为债务周期内生伴随着经济结构病症的,必须要进行锻炼来进行削减不必要的肥胖部分,就像一味的加强营养并不能使身体变棒一样。积弊还得磨练医,所以中国也提供给侧改革。

现在处在上一轮IT技术革命的尾声阶段,消费侧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问题,各国无不例外期待的是一个供给侧的破局点

现代经济危机的完整演化逻辑是:

1
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威胁执政安全

印钞,货币信用危机;不印钞,债务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有没有一种印钞方式,既能缓解债务压力精准投放货币于实体经济,又能避免损害货币信用呢?— 这不是以工代赈嘛 ,就是降杠杆周期有些长,也只有缓慢降杠杆是有效的。

有一种提法是开启全国的水循环体系的建设,大型基建转向环境治理方面。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利用,可以渗入三四线城市,接替房地产的一定缺口。

相对于财政发债印钞,央行投资BSA(基础战略性资产)发钞的可靠性更高,也最符合大众的利益。

贬值说

有一种说法是货币多了有没有问题呢?如果你发的货币是平均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两倍,十倍都没有问题,大家同比例的增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假如货币极速贬值1倍,是可以缓解债务,但一个人的债务是另一个人的债权,债权人的资产被稀释,将引发银行挤兑换物资,流动性危机爆发。且对外看,你的货币贬值,换来的物品并不会增加(除非你是美金这样的全球货币)。故只能拉长周期来处理降杠杆的事情。

美联储搞量化宽松,其实也是为了促经济投资和就业,操作也不是直接发钱。扭转预期与保长线投资,使得不出现流动性危机,好在其世界货币的地位,去国外掠夺资产,资本界挣了钱,又反映到股市上,或分流一些到实体中,让负债者慢慢地去杠杆(用时间换空间)

代金券说

也有人说直接发居民代金券,但代金券将引发的是短期债务周期问题,稍微拉长点看,依然没用,想从你荷包里掏出更多的钱出来,与民众债务压制无力消费是违背的。搞任何的财政补贴,都是在给食利者张目,资金最终肯定会流入到食利阶层去。

货币信用

把货币信用看得这么重?你不是还要争一争世界货币的地位吗,那每一份信用都要珍视。见下面的货币霸权相关章节

直接印钱是玩笑话

很多人认为印钞放水就是央行拧开水龙头,马上就水漫金山了。在实际操作中,不是这么回事,只有借出来的钱才是真的钱。你不去借,就没有水流出来。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真正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居民的购房贷款负债,向市场投放货币,所以才有房地产是印钞机的说法。前几轮降首付降利息,房市就就救起来了,这回的表现很差,当时居民负债还很低,此刻再增加就会成为次级贷(收入下行,失业上行)。且我国有很多民间借贷,根本统计不到,所以实际负债比官方数字更重是情理之中(从居民端负债来看,已经借不动更多债了)。在周期向下趋势中,企业也不想借钱,轮到银行也为难,它敢放款的越来越保守,不想要钱,这样水就放不出来。

22.8月中旬之所以调低MLF利率,是因为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出现了gap,市场利率早就跌到地板上了。原因是银行不缺钱,钱压根就放不出去。这就叫流动性陷阱。

有人说,直升机撒钱行不行,牺牲货币信用托底房市,控制货币有序贬值。只要人民币贬值一倍,房价就没有泡沫了,软着陆了,这就是以通胀消化泡沫,以时间换空间。你见过哪个正经的经济学家敢这样讲,因为根本就没有可行性,钱不能直接印,这是常识。如果可以直接印钱,就相当于我随手写一个借条,对你说你欠我100w,你认吗,你不认这张借条就等同于废纸。民国金圆券就是不远的例子,只要当局稍动下念头,社会就会崩溃,所以根本不存在控制货币有序贬值,金融市场永远被两种情绪控制,一种是贪婪,另一种是恐惧。一旦贬值趋势确定,谁还愿意持有确定贬值的货币?定会一窝蜂抛售。货币信用是一种共识,它非常脆弱,必须要有制度约束,一旦约束没有了,它绝不会有序贬值,而是瞬间崩塌

MMT理论有话说

有人会跳出来说MMT(现代货币理论)不是说可以无限印钞吗?讨论MMT虽是以印钞为切入口,但实际讨论的是宏观债务到底能加到什么程度。MMT讲的是通过财政扩张创造货币,也就是通过政府借债发钱。政府的还债承诺和借债规模,就是货币的信用基础。以美元发行为例,美债为美元背书,美元给美债兜底,有点像左脚踩右脚的轻功踢云纵,可以上天。理论上,美债可以无限展期和扩张,但实际上其利息规模一般要控制在GDP增量之下,这就是MMT理论的约束机制。若债务增长太快,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偿债信用遭到质疑,你多干的部分连利息都还不上,债务只会越积越多,怎么可以让人相信你可以还债。二是劳动收入整体下降,失业上升。多干的部分拿去还利息就不够,那么存量的弱势群体就要被牺牲一下,用以节流,带来的结果一般就是劳动收入下降。

逆周期调节与汇率

所谓宏观调控,就是在上述平衡上走钢丝,并不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那么简单。若GDP增速下行,逆周期调节要增加货币,会怎么样,会降息。但降息也受规则限制,就是发展中/发达国家间的利息差(买美债无风险收益的钱在美联储加息时肯定会跑一批)。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投资,是资本输入国。资本流出增长就会扑街,不增长资本进一步流出,这样就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南美的悲剧不能总怪华尔街玩阴谋,人家是阳谋,自己是青蛙在锅里洗澡,能怪得了谁。

搞MMT是低增长的伴生品(配套低利息),日本就是玩这套,得益于日元信用良好,日元低息资金流入东亚其它国家,分享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缓和分配矛盾,提高了社会对低增长的容忍度。

22年的现状,既放不出水,央妈也不想放水,一涨解千愁的想法可以休矣。输入型通胀和猪周期来临,通胀可能也要抬头,连降息的空间也快到头了,随着资本外流,货币吃紧可能是常态,普通人做好储备准备过冬。

阶段总结

对一切经济危机进行溯源都可归结为贫富分化,这是所有体制内专家都不会说出的事实,他们只会归咎于贸易战和疫情等场外因素,倒不是他们没有读过马克思,而是他们只说符合其利益的话。

高层有志于着手改变这一状况,比如一方面央行的数据显示城镇户均资产317万(含住房且为大头近7成,基于3万户城镇居民调查得来),而李总则公开表示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官方数据看似打架也不打架。收入是现金流是实的,资产没变现可以是虚的。

户均资产同样本的(减去负债)均净资产是289万(看样子都挺有钱,算上这些未变现的房产,城镇户均负债率9.1%(虚),但债务收入(实)比为1.02,比美帝的0.93要高),分化程度高于资产分化程度(但又比美帝好些【美帝的贫富更剧烈】,净资产1%占据的净资产,美帝是38.6%,我们是17.1%,毕竟我国住房自有率远好过美帝)。但也不容乐观,最低20%的资产占总样本的2.6%,最高20%占63%,最高10%占47.5%。以资产论,东部最富(户均461w),东北最穷(165),西部(208),中部(263)都比东北强。

央行报告的数据来自于30各省市,对3万余个家庭进行的调查,不是大数据的精确结果

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财富分配制度出了问题。休扯什么努力or不努力,信这个的,要么是主张996是福报的资本家,要么就是还没走出象牙塔的小白。讲破大天,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最正经,道理虽这么讲,但现实是”按权力分配”

简单解读通胀与通缩

经济只会出现通胀和通缩两种对立状态,最理想的就是我们说的温和通胀。信用货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流通和交易,上层的目标是增加社会的总产出,这样20%的人拥有比例会更多。而不是为了增加社会的总钞票或让钞票更值钱

  • 什么是经济?经济就是做蛋糕

  •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分蛋糕

  • 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规定谁先拿谁后拿

    • 什么是好制度?就是分蛋糕的人最后拿蛋糕
    • 什么是坏制度?就是分蛋糕的人先拿蛋糕,不让人知道他们拿了多少
  • 什么是宣传?宣传就是让做蛋糕的,感激分蛋糕的能让他吃到蛋糕

通胀和通缩会影响人的判断,花钱还是存钱。就通胀而言,在合理预期下,大家会想着赶紧把钱花出去或投资出去,所以很多人不惜押上未来30年的收入去购买房子。这样的好处是大量的人愿意拿出钱或贷款消费,高速增长的消费会带动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跑起来了,经济自然就上去了。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就是拉高了居民负债率。负债率这个东西,在居民收入增长的时候,是个听话的小媳妇,但当居民收入不确定的时候,她就是个闹离婚的母老虎大量的货币流通也符合上层部分人的利益,市场上钱越多,他们财富增长的就越快,参与其中的普通人也跟着喝点汤

短暂通缩可以说是过度通胀的结果,通胀为因。在过去过度通胀会引起生产的相对过剩,随之发生供大于求,接着破产引起信用收缩,而用信用表现的信用货币也就出现紧缩。简单说通缩的发展不符合少部分人的利益需求,故任何国家都不允许通缩长期存在,走向温和通胀是必然的方向(从模型上因为资方并不会全消费,经济发展必然需要注入更多的货币)。

从债题上看站队

财政学的核心是负债转移,财政永远是最大的政治。两个有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中开篇都是在算账

短期的政府部门加杠杆,目的也是最终未来撬动更多的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杠杆(或者让子孙来还)。财政本身并不产生财富,财富还得是诱使劳动部门创造,他们最终抽取上来来填窟窿。

下方跳出日本陷阱的章节里也提了杠杆置换。

货币学的核心是信用稀释。储户多增发流动性让存款贬值,股民多时就牺牲流动性让股票跌。

要去人数少的一方。保值的资产会相对本币上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大多数人炒股的时候就会通缩,大多数人存款的时候就会通胀,让经济和市场随机运转,不调控并不符合赌场的利益

用《一出好戏》来看货币

还记得《一出好戏》里的货币应用场景吗?鸡贼的张总主张用扑克牌作为货币行驶交换媒介的职能,并告诉大家整座岛上只有一副扑克牌,结果小兴发现自己手上竟然有4张红桃二,说明扑克牌并不止一副,甚至都不止4副。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扑克牌货币的锚是什么?

(2)为什么张总增发了扑克牌,却没有引起通胀?

第一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扑克牌货币没有锚,能行驶“交易媒介”的职能是基于全体认同的公共契约——这才是货币的本质。所以货币并不需要锚。

自从布雷顿森体系终结,全世界国家的货币完全是信用货币了

央行的第一目标是稳定币值,因为可靠的货币信用确保他们可以长期靠”印钱“就可以分配财富。

全部的新纸牌都在张总手上,拥有货币发行权的张总随便掏两张纸牌出来就可以将别人辛勤捕获的鱼换到手却并不需要付出对等的劳动。

既然如此,鸡贼的张总为什么没有掏出更多纸牌将市场上的所有物资据为己有呢?一旦人们发现他所发行的货币(纸牌)价值下跌,就没有人愿意持有纸牌而最终令他无利可图。

如果你的家族可以通过印刷纸币就能占有社会财富的话,你会舍得让你发行的纸币变成废纸吗?张总在发行货币的过程中严格控制了货币量的增长,保持了物价的稳定,从而令人们感受不到他在超发货币,若不是小兴看到4张相同的牌型,他的秘密就不会被发现。

非紧缩货币的降杠杆方法

货币扩张推动金融资产涨价实现少数人超额分配的同时,也带来了债务危机。过分通过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扩张的路径不仅不能将货币注入实体经济,反而会进一步吹大泡沫筑高债务风险,加剧贫富分化。

怎么降杠杆呢?多数人认为,我们必须降低M2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但是,降M2存量几乎不可能,很困难【意味着债务违约消灭货币】。降低速度是可能的,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全面的降低货币发行速度就是自杀。1929年的大箫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胡佛总统控制货币的发行,结果让大萧条越来越深入【先拖住流动性陷阱,等不来新技术就等来新动乱】,这是美国学术界一致的看法。在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持一定速度的货币增长量,否则我们的经济下行压力就会更大。

真正的降杠杆就是消除坏账,防止坏账增长。M2并不可怕(央行的储备货币是实锚),可怕的是坏账增加。原来我们有一种美丽的烦恼,就是储蓄太多,储蓄多却走上日本的道路。日本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大量的钱先变成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接下来承受的果子就是产业空心化。

跳出日本陷阱的做法

我们吸取他的教训就是,应该把电子符号转化为收入流,扩大直接融资,股市、债市、PE、VC,让钱流入实体领域,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但是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发行更多的政府债券,为老百姓提供稳定的收益。

大家可能会问,政府债券谁还呢?子孙后代呗。我们的下一代,这一代已经生活得很好了,那他们的再下一代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凭什么他就可以什么也不干享受美好的生活,让我们这代人做出牺牲呢?这是一个很好的代际公平问题。

政府发债做什么?现在主要是置换地方债,这是对的。把原来的商业债务转化成政府债务。但这还不够。国企债转股混合制改革,也可以搞。大的方向是杠杆置换,现在也就只有国家可以继续加杠杆,但居民降杠杆也需要时间

应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移动,中国仍有1/3的人口收入在每天2美元或以下,企业内移比走出去好,这也是走德国路线一种,产能转移与培养内需,也是产业竞争力再造的选择,利于共同富裕。资本回报下降是一个自然过程,原来01到12年这段时间资本回报率太高,12%,20%,其实是不正常的。

降杠杆的反跳

疫情之后,房地产交易又活跃了起来,这里可能的原因是:

(1)2019年上半年同样经历过一段楼市、股市小阳春,彼时对美贸易战才正进入谈判期,不是一轮新增长的到来,恰是非金融部门经济效率恶化的一种转换。实业的老板不愿意那么累了,转换资金换个赛道玩玩。

(2)疫情对经济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失业情况严峻,不然也不会搞什么“摆摊经济”。此时资产价格上升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是不符的。你当然可以说资本市场的起伏是资金流动主导的与基本面无关,但与基本面相背离的上涨就是炒作,就看你玩不玩得起了

地方债务回望

过去20年干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建设量,损耗最大的首先是地方政府错误决策,建设大量的低效低质量新城,各种消耗财政资金的错误项目,垃圾项目,虚假项目也是类似的。被贪腐或资金外逃,都是造成土地财政循环巨大损耗的地方。至于一般性腐败,裙带关系,普通行业利益输送,细分市场垄断在这些大巫面前可能都排不上号。

这些年暴饮暴食,还欠下了巨额负债,这不是财政缺口那么简单,由奢入俭的缺口问题比债务暴雷更容易解决点,但如果财政缺口那么好填补,就不会有那么多王朝灭亡与财政崩溃,尤其是整体腐败造成的财政崩溃。要是财政缺口那么好补,90年代也不会有几千万人下岗,国企破产改制

解决财政缺口,不是拿新的耗材来填补缺口,而是忍痛壮士断腕,断臂求生以求缩小缺口。政府减员增效,至于科技突破,产业升级,一带一路海军发展本来是最大的发展方向,但其原始积累资金原本要靠财政,包括房地产收益来提供。这些原始收益大量被这个广袤的国家低水平的官员损耗掉,着实可惜,一方面这个国家太大,在放与管之间,也是分几级区位的,在大片的无所谓中国地带,更多是让基层自由发挥,撬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资金,最终不都还是群众的钱么。

22、23之交

22年第4季度,住户贷款余额75万亿,同比增速5.39%,住户经营贷款同比增加16.5%。银行开始限制提前还贷。

23年M2飙升,居民存款飙升已经超过贷款飙升。

  • 22年全年存款新增大概18万亿
  • 1月份新增6.2万亿,一个月就完成22年1/3的KPI,搏命存钱
  • 一月份贷款4.9万亿

陷入到与海外不同的经济阶段,海外通胀,种花家通缩。可以说各经济体都害怕通缩,看什么时候爬出大坑,回头我再来更新此篇。

感叹

长期的灌水累积了大量的债务,债务维持依赖于低息环境,而债务的偿还还依赖于通胀造成的债券贬值(等同于货币购买力下降)。现在的这套货币扩张体系,带来的后果是:泡沫化,空心化,贫富分化。

由于金融资产的另一端对应着债务,所以对一个独立经济体来说,金融财富的集合是0

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工业制造能力才是大国综合国力最重要体现。荷兰和英帝国均是因为坐靠金融便可收割全世界,何苦自己跑船和生产,才将霸主地位拱手让出,结果无一例外让代工小弟掌握核心技术,成为生产中心,取代了旧霸主。

中国抛头露面的少有真正的经济学家,这话不假,因为很多经济学家只是将资本掠夺进行合理化的“文化打手”而已。

你讲公平,他谈效率,好像效率与公平天然相悖一样,事实上,在危机中公平就是效率,因为没有公平就没有稳定,又哪来的效率呢?

里根的改革

70年代在越南战争,德日的竞争压力下,美国的商品没那么好销路了,美元因为一直印及为了刺激出口,在动态汇率机制下,一直在贬值趋势中,当然在强大的工会和保障机制下,美国的人工成本是比较高的,与日德来说确实欠缺竞争力,这种趋势下在同一赛道的自然竞争下是没有胜出的可能。

在石油禁运危机的加持下,短短几个月时间,美国的企业和生活成本飙升,本国企业产能没有出路,失业率大涨。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衰退,失业上升时,政府应该加大开支拯救经济;而当经济过热物价飞涨时,政府又应该紧缩财政,给经济降温。可衰退和通胀同时出现时呢,凯恩斯矛盾了,美国政府左右为难,对经济难题束手无策,当时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更加悲观,股市崩盘40%,股神巴菲特的大部分财富也灰飞烟灭。

滞涨

适度通胀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生产的终极目标是消费,但是在上面的过剩问题解释中,已经提及了。

滞胀是啥:经济停滞型通胀,不是供需导致,主要是由原材料或能源产品涨价所引发的。

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 同时持续增长的现象。旋风的核心是失业(产能过剩的结果),带动消费不振,进而生产更没有动力;导火索通常是外部输入的通胀,如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本质是财富分配不均,生产效率无法跃升的一种累积体现。

可以这样简化理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及理论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低收入人群更无力消费,引起经济随之放缓。

另一方面配套经济政策延误问题出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刺激,常规想到的是续命货币宽松,相信有产阶层的能力或觉悟,但并不能解决消费病症,更可能助长金融投机,该救助的人或模块根本得不到救治,相当于在膏肓的虚症下仍然下猛药,只能让身体进一步的虚。

消费侧的问题只能调转方向,从供给侧来治,是一个问题出清的阶段,必然是痛苦的。

政府当时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刺激消费,结果适得其反,因为政府增加的支出最终还是通过提高税收来保持财政平衡(当时里根的改革还没上,对资本层的征税求阶层平衡还是通行做法),结果让企业和个人来买单。

公平 ===> 效率

社会对政府批判加剧,大家开始相信政府体制出了问题。被压抑已久的资本家阶层看到操纵社会舆论反攻倒算的机会。美国大法官鲍威尔批评企业家向劳工阶层谄媚,商会开始组织起来向政府和公共媒体进行游说,给美国人洗脑,十年时间内,游说机构在华盛顿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平均每位国会议员都有130名说客为其服务,是代表劳工利益说客的几十倍。普通民众的政治声音被淹没在了金钱的汪洋大海里。商界的声音主要有2个

  1. 批评罗斯福以来美国政府采取的亲工会政策,把太多利益分配给了工人,挫伤了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成为美国经济衰退的根源
  2. 批评政府实施高福利政策,圈养了一批好吃懒做的社会蛀虫,提高了人力成本不利于经济复苏

商界给政府开出的药方是:政府减税+放松管制+削减福利,把市场还给资本家,美国经济自然就会好起来。找了芝加哥大学一批信奉自由竞争的经济学家作为代言人,也就是芝加哥学派。一系列酝酿下,80年代,亲商业反劳工的里根总统上台了。

里根上台

里根的政策总结起来是:不进行财富再分配,而是反过来使有钱人更富有,大企业随后大量花费及投资,使社会各阶层皆获益。

上任仅3个月,就铁腕镇压了一场罢工运动,开除了1.2w名参与罢工的空中交管员,给了工会下马威。开始解除终身合同,解散工会,开启将工厂搬到国外的做法。在任内,美国企业带头掀起了全球化浪潮,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亚墨西哥等低成本地区,昂贵的人力成本得以削减,企业利润由此突飞猛进。代价就是美国本土制造业岗位的快速流失,贫富差距随之加大,为后来的另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

减税措施使企业负担转嫁到政府身上,政府赤字开始空前加大,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滞的问题最终解决还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转民用,结合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美元霸权彻底甩开日德。

也有批评家认为,里根投入大量预算押注军事产业,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增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支出的结果。

保罗·沃尔克有那么神?

曾经吹他是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我个人来看,并没有,通过疯狂的加息,他的措施,对于胀是有用的,但是对于滞,没有功效。

面对通货膨胀,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故里根仍然赞成沃尔克执行紧缩货币的策略。

拉美的滞胀

宽松的外部资金供给

在70年代原油涨价背景下,石油输出国美元收入充足,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共同提供了宽松的外部借债环境。

一方面,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大涨,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巨额美元收入,增值保值需求强烈,国际市场美元供给充足。

另一方面,七十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整体宽松(大宗商品涨价,经济难过,不敢加息),低利率环境降低了拉美国家的借贷成本。伴随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欧美商业银行加大对拉美国家的信贷投放。

在这种外部宽松刺激下,拉美国家经济激进扩张,举债盲目。

相继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急于实现现代化,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方针。庞大的经济发展战略需大量资金投入,但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普遍低,本国资金匮乏,只能依靠国际资本,大举外债。

资金效益低下,内部政经局势差

但拉美国家外债使用效率低下,缺乏良好的规划管理,大量外债被用于投资项目周期长,效率低,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差的大型公共事业,且部分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如弥补国营企业亏损,购置军火等,短期内没有收益,当外部资金回流撤退,那就将压力山大了。

另外,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叠加政局不稳定,刺激拉美国家部分企业和私人的资金外流,资金愈发短缺,又进一步强化了拉美国家借外债的动机。

外部局势变化

80年代初,美联储为应对滞胀困境,吸引国家资本回流,自1980年8月起连续加息,一年内提到22%,拉美国家借的多为浮动利率,成本骤升,点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石油危机冲击带来的周期性衰退,欧美各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采取提高关税,设置进口限额等各种高非关税壁垒等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造成拉美国家巨大的贸易逆差,沉重打击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外汇收入来源的拉美国家。

当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美国家出口减少,利息负担上升,偿债能力大幅下滑,国际资金加速流出,加剧拉美地区资金短缺局面,货币危机爆发,拉美国家货币大幅贬值。

老美为啥不崩溃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没竞争关系,有一段时间肉麻的说G2。美国把低端产业转移中国,他们赚取超额利润,搞高端产业和技术研发,顺便吸收中国这边的顶级人才,中国这边没有高端产业,开不出来高工资,优秀人才自然会用脚投票离开中国,一定程度上讲,有那么一些年确实是这个路线。

2010年之前,中国顶级名校的学生怎么说来着,不在国外就在出国的路上,尽管现在人才依旧在持续外流,但势头已经好转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内部市场已经形成,可以给头部人才定高价,不再像之前那样卖茶叶蛋的比造原子弹的收入高。那种情况下,除了少数有家国情怀的人,绝大部分为了生活还是离开了。现在顶级人才的收入差距不断拉近,将来才能继续回国。

我国一直有个跟顶级人才讲奉献不讲钱的毛病,华为为什么研发像点样,主要是愿意给钱,头部科研人员的收入不低于欧美同行,但**中国现在距离美国那种吸引全世界富人举家迁入的能力还差很多,这种情况一天不出现,中国货币就没法跟美国相比较**。疫情这种样子,君不见潘跑跑这类人还在持续在向美国跑,这本身就是在给美国输血。美国经济一直有个很重要的增量,就是全世界富人的持续涌入

美丽国的二元对立统一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拍出两个美国,首先是巨差的市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呆在那里,乱七八糟垃圾满天飞,连麦当劳窗户上,都装了防弹玻璃和铁丝网,一副末日景象。但是如果出了城,路过一个个富人区,别墅样式的房子一直延展到天边,绿油油的树,干净的马路,给人感觉这才到了一个发达国家。

从老百姓层面看,太多人傻白甜到弱智的地步,连两位数加法都弄不明白,很多人说,有计算器就可以了。不过现实里,如果两位数加减法都弄不明白,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就会很痛苦,人就倾向于做点头脑简单的事情。时间长了,脑子就越来越简单。作为软件从业者,我们很清楚,类似像数据库,数学软件,芯片设计,CAD绘图等这些复杂又精细的软件,基本都被美国控制着。而且我国最顶尖的公司暂时也搞不出来。搞出来也没有什么市场空间,这些软件都融入到我们生活了,现在几乎每个用手机的人都间接使用这些软件,也就是说**美国这个国家的上限非常高,下限非常低**。

大家平时在看他们底层loser的搞笑秀的时候,也要想想他们的头部公司在忙啥,认清差距才是进步的关键,以前因为我们主要是接受西方的技术转移,需要我们研发的并不多,这几年开始触碰到了技术屏障,也就是西方有些东西不愿意转移了。我们才发现这条路有多难,不过越是难才越要做,难的事才有价值,如果印度越南都能做的事那根本没什么意义只是增加点就业。现在的困难时期正好是深耕时期,低端产品卖不动,才更需要考虑研发更高水平的产品,科研人员才有价值和地位,才能产生正反馈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美国这个国家,类似于自然界的模式,赢家通吃,极度的奖励强者,马斯克的身价已经超过了Bill Gates和Buffett的总和,他的个人财富能排到全世界国家财富的前50,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如果你足够牛逼,足够有创造性,他们可以动员天量的资源供你使用,你能做的事情更大,成就也就更多。用一个经济学家的话说,美国两百多年其中有100多年引领世界,靠的不是全部美国人,而是极度依赖一小撮极具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美国人这些人创立了美国的国债制度,研发出了原子弹和计算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其他人跟在这些人后面喝汤

制度优势

美国人真正的优势在哪,它的制度对那一小撮头部的人极度友好,他们犯了错,给容错机会,有他们的破产制度,他们有成就就给难以想象的奖励。这种情况下,全世界顶级人才自然会向他们聚集,头部这些人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的关键核心竞争力。

这次疫情中,他们几乎没受影响,马斯克的火箭一直发个不停,电动车迭代比火箭快得多,苹果的产品发布也基本没落下。美国就算伤亡再大一些有些影响,但是没有伤筋动骨,且这次疫情主要死的是老年人,那就更没感觉了,剩下的人,傻白甜,却有种自己管自己的觉悟。平时不太相信政府,碰到麻烦,也不指望政府。综合起来,他们的老百姓对政府要求很低,又有一个强劲的火车头(创造力人群)拖着,糗事不断但好像混得又很滋润。

货币霸权

瓷器国内对美元崩溃这事,还是太急,觉得就Conv-19这几年滥发货币,应在就在眼前了,然后发现这都过去这么久了,依旧没崩,所以自己呢,有点崩。美元那么强,是过去200多年的一个延续,就像地主老财家的儿子只要是不创业,很难真的坐吃山空一样,美国这几年的各种败坏,本身也是在消耗以前的信用。

美国过去30年的平均年通胀率只有1.75%。在国际流通领域,美元占到40%,在各国外汇储备中占到90%。美元之所以是世界货币并成为各国央行的压舱石,是因为美元长期稳定所营造出来的广泛信用。即使是对灯塔国恨得牙痒痒的ISIS,对美元却爱得深沉,即便上面印着“我们都信仰上帝”。

国际化的信用积累需要币值稳定

为什么rmb财政货币化就要被各路经济学家抵触?

(1)rmb没有形成稳定的“信用预期”,现在的情况是就连老大妈都知道“存钱要不得,买房抗通胀”。过去长期放水形成了“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惯性思维。此外,1994年的价格闯关时期有一次严重的货币贬值(幅度25%),所以在国际上rmb并不具备信用优势。

(2)“财政货币化”所兜底的地方债的质量是存疑的(不透明)。

(3)货币的国际信用需要靠科学的制度系统和法治体系来予以保障,自由兑换和浮动汇率是起码条件,也是目前所缺少的。

美联储可以“无下限”操作的原因是美元在过去几十年的市场参与中建立起了强大的信用基础,其基础货币发行制度和流通便利程度也是其他币种无可比拟的。而rmb在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可贸然凭空印钞而前功尽弃。rmb国际化势在必行,那么实现金融开放、浮动汇率、取消资本管制便是理所当然,而这一切都必须用稳定可靠的币值进行保障。

世界货币替换的过程

垃圾不垃圾是比出来的,你拿着印度货币,还是俄罗斯货币,更不靠谱。美元霸权的易主得另一种货币本身得信用好,好的状态得持续很多年,才能在大家心里扎下根。美国在一战时经济已经比英国强太多,但美元依旧和英镑没法比,直到二战结束,美国已经超过了整个欧洲,但仍旧需要借着黄金这张虎皮才彻底拿下了美元霸权。可见货币霸权替换有多难,不过一旦发生替换,也可以收益折腾很多年。

瓷器国现在的货币强势程度,感觉和美国在1900年左右状态比,依旧有些差距,毕竟在1894年美国已经时世界经济第一了,所以大家不要着急得慢慢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我们这一代人就依旧得目睹美元地位被侵蚀,估计很难看到它彻底倒掉。只要它不倒掉,确实可以一直洗劫全世界,就好比村里有人打了口井,大家都用这井取水,后来挖井的人退化成了恶霸,坐在井边收管理费,但是其他人想去打井呢,又太费劲了。有人已经在重新打了,不过还没出来水,或者出来一点,水质不如恶霸的,大家依旧优先去恶霸那里,只是信用积累的时间太长,彻底败坏也需要一些年。

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美国会一直不断出丑,因为巅峰应该已经过了,他们现在也跟所有帝国中后半期的情况一样,饱受债务的困扰,但想看他们彻底崩了,预计还得很多年,现在说中国超过美国为时尚早。任正非有句话,现在美国对我们很恶劣,但我们要继续坚持开放,继续向美国学习,其实大家也明白,美国这么大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相继引领了两次技术革命,战后几乎所革命性的技术都是他们搞出来的。他们有自己的强悍之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路线。现在为什么在打压我们,因为我们在学习他们做事,并且他们发现我们学的很对,着急慌了。现在中国学习美国企业最有模有样的,就是华为。接下来还是要学习他们剩下了的优点,不骄不躁,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接下来呢,还是要继续摸着白头鹰过河,直到把它彻底摸秃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