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史摘记

简读中国史

摘记最晚于2019年12月2日,那是一个在地铁上还不用戴口罩的日子

地理文化论

祖先崇拜是中国特有的,也是地理决定论,能安心发展农业,老年人的经验就非常有用。不像希腊要航海靠年轻人,中东战争冲突厉害,也要靠年轻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种关系的保障。中国自西向东的河流也进一步强化此种情况(纬度相似资源出产也相似)

像中东文明中。资源必须靠互换和社会分工的地理环境,血缘纽带断裂就被神庙关系所取代。

世界上大部分民族关于亲属的称谓25个,中国的有350个,分的很细。

青铜器战车等都是从中东传入中国,因为地理的优势,战争压力较小,青铜器的发展方向朝向了礼器。不像中东朝向战争和耕种。中国民间仍然用石器耕种。

西周的开创性

商代的上天是只属于商族的上天。周代的上台创造了一项新统治宣言,上天是所有人的上天,改朝换代是因为前朝德行不足了,天命被替代。改信鬼神为信天命。在更广泛的宗族分封下,在一套套理法、仪式下,周代持续的够久。使得这条规则被后代普遍采用。这其实是创造性的,因为世界其它地方到今后很长的时间都在围绕侍奉鬼神干事,周代直接摆脱了宗教束缚,成为致力于现世幸福的世俗文化国家

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周代订立,解决商代混乱的弊病。甚至这也是中国政治远凌驾于经济的根源(配合不能僭越的各种级别规定)。所谓周礼就是规定不同辈分的人、关系远近不同的人,见面该怎么行礼,平时该怎么交往。因为他就是一个家天下的封建朝代

我们的贵族时代在公元前就结束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确实已经很难理解春秋战国时代老祖宗们的内心世界。秦汉的上台塑造了流传至今的文化

烽火戏诸侯别解

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虽然是史记记载,但稍显简单夸张,一把烽火诸侯不可能同时到达(地理距离)。但反映周天子已经号令不动诸侯(亲缘关系已越来越疏远),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春秋战国开始。

东周纷争

权威协商崩溃,森林法则统治

  • 春秋时代战争是贵族游戏,灭掉的都是大国旁的小国,战争很少超过3天。战国就功利明显,就是为了消灭和掠夺。

  • 春秋时代师不伐丧,战国时代国君去世恰是出兵的好时机。

铁器改造关系

铁器在春秋末战国初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原来的诸侯国更像是碉堡据点,之间的空地可能没人要,住的是野民或异族。铁器出现后,空地大量被开发,国与国之间就接壤,利益冲突就明显了,战争来也

家国逆转

秦之前,家大于国,这时候伍子胥为父仇报复楚国,并且将楚王鞭尸,在离他较近的史书中对其是肯定的,没有将其视作叛徒。

而后,国大于家。政府的政策将小共同体社会打散,让多子的必须分拆居住,在自然村基本很少找到同姓的(非宗族化乡村)。三国时虽然世家大族与皇权分庭抗礼,但皇权直接控制的区域基层仍然是被打散。大家看到的一个村一个族的现象,基本是宋代后宗族复兴的结果。

没有国大于家,想提高国家动员能力和汲取能力是不可能的,就像40万人修长城,50万人戍五岭,70万人修始皇陵,修阿房宫,都是周天子是不敢想象的。

秦制的延续

异人始皇帝

秦始皇从来没没自称天子,他抛弃西周信天命,干的不好君权可以换人的天命观。还废除了谥号制度,觉得臣议论君是不被允许的,没有这套怎么搞,那自己就是始皇帝,二世三世往后数。可没想到二世而亡。还不立皇后,觉得没有女人能与他平起平坐。

秦灭亡的原因是统一之后,对百姓的汲取体系还在高速的运转

郡县制的磨合

中央政府一方面希望省一级政府大到可以集中力量来平息各地起义,另一方面,又希望它小到没有能力反叛中央。这个郡县平衡是历史上摸索了很久的

秦汉

秦40郡,汉觉得太少,面积太大,不好控制,分成100郡,又太多,管起来太累,就又搞13战区,变成州郡县三级。

魏晋唐

魏晋南北朝吸收东汉三国的教训,州越整越小,搞出200个州,唐代直接整出350多个州,皇帝能记住?唐太宗写满一屏风,头疼。

宋元明清

宋吸取唐的教训,不给省一级政府集权身份,搞制衡分立,军权,财权,人事权分由不同的人执掌,这也导致宋对外敌能力较弱。

元觉得宋这样搞法太没效率了,一上来就划分行省,集权管理。他少数名族,派的长官也是蒙古人。他不像汉人政权害怕地方官和地方社会搞成一体对抗中央。清朝也和元朝一样没这个担忧,明朝就不行,得仿宋,所以在御外敌或镇压起义时就很不得力。后期设总督巡抚集权已经晚了,镇压不力,导致亡国。

央地博弈

汉人王朝都有一个特点:一开始都是二级政府,而且坚决不愿设立面积较大或者权力统一的省级政府,但是后来因为省一级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动荡无法平定,只好下放权力,让省一级政区扩大,集权,以便有能力镇压起义,结果变成三级政府。然而地方每一次权力太大,总会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训,再一次强干弱枝,这么个循环往替(二三级间,只有少数民族王朝不担心这个)。

第二个规律是上一个规律下的小规律,省一级政府内的分权和集权,就跟上面讲的宋元明清循环的区别一样。秦在已开始是分权设计的(三权分立),导致地方很弱,无力对抗中央,当东汉黄巾起义,不得不集权镇压,又导致割据。

还有第三个规律,皇帝老不相信地方官。所以派巡视组,巡视组再固化成新地方大员,再派新巡视组。导致地方大员的名字常觉得很怪,像是个动词。如刺史,行省,巡抚,元代的行中书省事。

隋唐夷狄之风

隋文帝怕老婆那是因为鲜卑文化中女人地位高,贵母而轻父(母为外人,容易引起部落间冲突),唐初的府兵制也来自于鲜卑的部落兵制,当兵有荣誉感,免徭役,汉人耕种养活府兵,战斗力强。

后来开始募兵制后,当兵就为吃饭,战斗力就不行了。均田制也来自于草原的习俗。

四川遭遇的兵祸,也算是严重。南明将领给孙可望的信里说,四川荆棘塞道,野兽成群,人烟灭绝,偶尔碰到人也是残疾。

帝国经济的逻辑

中国对商人的防范成型于春秋的管仲,他认为财富集中到巨富个人手中,是非常危险的。有钱则难以以禄来驱使,剩下一些很穷的光脚不怕穿鞋的,以威也驱使不动,对国君都是不利的,最好的原则是力出一孔,这一孔就是君主的赐予。经济权力由国家统一掌握,这样的国家才强大无敌。

财政的循环崩溃

开国皇帝订立的轻徭薄赋执行不下去:

  • 一来官僚系统膨胀开销要从老百姓头上刮
  • 二来皇族膨胀(如明代皇族由国家供养,营收就靠生娃,设定标准有问题,皇族膨胀到100w人,导致多个省的赋税总量还不够供养本省皇族)
  • 三来各种不便或新增成本都要算到老百姓头上。

鸦片战争的侧面

自大露软肋

乾隆因执着于英使臣不向其下跪的问题,没有听到西洋最先进物件的讲解,自己看不懂以为跟之前的无甚差别,错失了追赶的时机。为了显示军威,让英国人所到之地,都全副武装列队展示。不秀不要紧,这下把家底都抖出来了。英国人发现中国人还在用200年前的玩意。清军的技术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准上。构筑了鸦片战争的军事信心。

帝国的财政

为啥鸦片战争打了一会就停了?不是英军不敢持久战,其实是因为大清的财政吃不住了鸦片战争的开销已占到清全年财政的70%(贪污与装备重造,贪污占1/3,总开销3000万两,财政一年刚4000万两),而远道而来的英军开销只占到全年财政的8%。打下去清庭要破产。

中国的人口是英国的27倍,财政收入英国却是中国的4倍

工业革命要素

工业革命的两大促进动因

  • 人工工资高(有动力改进技术)+资源配套。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的人工工资都很高(因生活水平高),但工业革命为啥没出现在荷兰,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因素(煤炭资源),因机器是钢铁制造的,需要冶炼,荷兰在自然资源方面有天然缺陷。
  • 资本。西班牙不可谓没钱,但因为地理原因造就的落后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税收,使得钱并未促成制造业发展,而是养就的炫耀性消费。

现代化发展文化土壤

现代化除了制度原因之外,还需要文化土壤。提供这种土壤有两种文化,清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共同特征是积极进取,勤奋节俭。

  • 清教文化强调教徒在尘世中必须恪尽职守,将取得成功看做是上帝选择的证明,将饥饿与贫困看做是上帝对懒惰者的惩罚。

  • 儒家更为入世,不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齐家治国平天下。

西葡法的天主教文化是种中世纪性格的宗教,宣扬受罪是好事,是未来获得永恒拯救的前提,既然托付给了上帝,索性万事不急。天主教文化圈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能拖就拖,戏称明日文化,西班牙人对每一个要求,都回答以快乐的明天。

结语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由它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汇集而成,无所谓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