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团队和亚马逊经验
高效团队和亚马逊经验
DiffDay文章不分来源于infoq的摘取 https://www.infoq.cn/article/MYEKmcClGEXvKRQ7LWNY
业务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不仅要有好的业务模式,还要有正确的人,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既快又好的决策机制,及强有力的组织文化。
企业成败关键在人,人是根本,战略都是人想出来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始于老板,终于组织文化。
你的人就是你你的企业,用什么样的人,你的企业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积极上进的工程师能产生数倍于“普通工人”的价值,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能主动发现问题、而后者只会按指令办事
高效团队
- 软件开发迭代周期和频率越来越快
- 管理问题
- 团队越来越大,分布在不同区域
- 执行力问题,流动问题,成长问题
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高效团队,但当处理的业务复杂度,交互复杂度,或服务用户数越来越多,就需要高效团队了。要又快又好,还要降低成本,如上提及的管理问题也在凸显。
如何搞成高效团队
- 搞敏捷
- 用权威,干不完不用下班
- 使命感价值观,要不停地努力,这是对你好
- KPI,996,钉钉 等等
如上保证不了你的公司你的团队去到更高的位置,解决更复杂更难的问题,有更有价值的产出,终极的问题还是在团队的人上,再看团队中的事,再之团队领导力。
高效团队的人
找到高效的人,怎么弄,是教育有问题的人,还是培养有潜力的人,还是花时间找优秀的人?
招聘错误的人破坏性极大,正确的人让团队管理和建设变得简单有效。不是说不能应急随便招人,但明天招来的人,比今天招来的更差,就是一种错误的方向。
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人
- 能搞定事的人,能独立完成,用最小的成本完成
- 讲方法的人。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方法。方法从总结和学习而来,讲方法的人,平时一定会总结和归纳出很多的套路,不管是编程还是解决问题,眼光必然更为长远
- 沟通能力好的人。除了能听指令完成工作,更要是能把模糊和复杂的东西表达清楚,能说服别人的人,就更好了。
- 有领导力的人,坚持高标准,喜分享,思考,挑战,有全局感。如果只能要一个的话,那么就是标准高,标准高的人一般都有领导力,有改进的愿望,想把这个事情做好。
技术人员分层
-
技工:能使用的操作技术,并能按时出活
-
工程师:了解原理能解决难题,自动化和规模化,降低工程成本提升效率
-
专家:有探路能力,贡献更好更优的方法,能创新和简化,提高标准,并能抽象标准化
-
领导者:创造价值和利润,吸引人才和资源,组织并带动团队,提升整体效率,感知变化和挑战,抓重点,洞悉本质
怎么找到人的优势
有这么一个顺序:特长,兴趣,方法,经验,勤奋
首先是找特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是不容否认的。例如说听音乐,有些人就是会比一般人对这个事情敏感。
次之就是找到有兴趣的人,就是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接着才到方法,多数人如果懂方法的话,有时间观念,会做计划,不磨增,对做过的事总结,喜欢自己找答案,厘清因果关系,追求原理,懂原理的人会一通百通,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然后是经验,经验有很多东西,受过良好教育,不错的工作经历。最后才是勤奋。但勤奋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不可能把你所有方面往上提,经验也不太可能,只有前面三种,才有可能是一个人的主导优势。你要找的人,或多或少一定要有1到2个点。
核心成员
驱动者
Owner要有如下素质,能做出贡献(效应),带动团队,创新优化,前瞻能力,抓重点,简化,标准化
简化,标准化问题,才可能规模化,平台化
优化者
中坚力量,对要做的事有热情,会想各种方法推动事情,有如下特质。
- 探路能力:只要方向没问题,没有路也能趟出条路来。
- 贡献方法
- 解决难题
- 提高标准
贡献者
执行力量,对要做的事有丰富的经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防火胜于救火。
除去如上三种人外,剩下的人都是可以替代的,不是核心团队成员,只是你的流水兵员工。
亚马逊的人才观
实干家(要builder而非dreamer)
- 既有创新,又能实干
- 有多种能力,才华出众
- 永远充满好奇,爱探索
主人翁
- 着眼长远,极有担当
- 在薪酬结构上,侧重股权激励而非现金激励,真正成为公司股东,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发自内心的主人翁责任感
- 租户和主人翁的差别
- 租户可能干出不买圣诞树底座,直接把圣诞树钉在地板上的事,房东自己绝不会这么短视
- 不少企业高管,关心当下利益而不是长远利益,更像租户。例如不会思考少投入多产出,何必费心费力严控费用呢,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钱
高效团队中的事
要增加效率,要么增加有用功,要么就降低总功。
在亚马逊,程序员拿到需求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这个需求有什么用。如果你的组织都在追问为什么的话,你的效率可以提高到很快。小时候父母总是给我们压了不少他们所谓的理想,但你不去思考的话,不去经历,永远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告诉我要学这个,要干那个,带团队也是一样的道理。
提升效率的三板斧
抓重点
做好数据和用户分析,找到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用最小成本验证。
只要你抓住重点,可以犯一万个错误,阿里犯过的错很多,但重点抓得对,方向对了,犯的一些错误也都无所谓。不要觉得什么都能干,或者跟竞争对手同质竞争,应想想怎么样干更高级一些。
移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两家公司都受到很大的冲击。一个是百度,一个是Google,广告是这两个搜索公司赖以生存的东西,都要迎头调整生存之道。Google干了一个事,开源android操作系统,百度干了一个事,百度外卖。Google不是个开源公司,死了200多个产品,都不开源,为什么安卓要开源,不开源现今手机市场就没它什么事了,开源让天下人去跟苹果或微软这样的公司抗衡,保住市场。百度没有抓住重点,掉队了。
有时公司人多了以后,就会去想,这些人我得给他安排点什么事,不能让他闲着。如果你团队人少,你就会想另一个事,我的团队做不过来这么多,哪一些更重要?要想促成高效团队,就要让自己饿着,让自己条件受限,这样才会想着用工具,才会想着简化,才会想着抓重点。
最能产生影响力的事
最能产生影响力的事,恰恰是用户们尚且不知提出的需求。必须从用户的利益出发进行发明创造,想要探索可能性,就必须聆听自己内心的想象力。
Echo和Alexa如此,亚马逊云服务也是如此。苹果手机也是如此。
Big Wins
指引发明创造的是直觉,勇气,灵感和好奇心(不是人人能干),通往成功的道路绝不可能是笔直的,尤其是带来重大突破的颠覆性创新,更需要保持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从有想法到上市,AWS经历了2年,Kindle三年半,Echo用了4年
发明创造就像硬币的两面,丰厚的回报只是表面光鲜的一面,背面的困难艰辛,往往超乎常人的想象。
与发明创造相伴而来的是风险,既然失败在所难免,只有规模巨大的成功(Big Wins)才能弥补多次失败带来的损失。规模巨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就是简单本身。
- 真正在做的过程中,大胆创意越做越小。各种绕道而行,但规模巨大不可回避。
- 在撰写新闻通稿时,就必须深入挖掘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制定必须坚持的设计原则(不能回避的困难)
- 写新闻通稿还附上FAQ,对过程中这些思考及决策时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自动化
简化导致标准化,标准化导致自动化,自动化导致规模化。
没有规模化就不会有效率,五年前亚马逊全球机房虚拟机一共有2400w台,两三千工程师运维2000w服务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运营的,只能用人去管程序,程序去管机器。
降成本
去除支持性的工作,提高组件质量和重用,建立持续改善的文化。
当你组织里,支持性工作越多,健康度就越糟糕,产出性的人越多,就越好。
两种软件团队管理方式
-
电影工作组
个体有相当高智力和创造力,人们努力工作,且可享受工作。经理了解把一个伟大的软件组合起来的每一个碎片,他的角色是鼓舞大家,守护着方向(vision)
-
小商品工厂
认为人本性懒惰,逃避工作,对集体目标不关心,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处罚,指导,金钱利益激发工作源动力。
公司对实实在在软件开发漠不关心,想要把理想中的软件开发运作变成他们看得见的图表。对员工不信任,流程很重,组织单元和人员很多。
用数据做支撑
打造跨部门,跨层级,端到端的实时数据指标体系
-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自动完成常规决策
- 发现问题专人自觉快速解决
- 聚焦于因
很多企业,组织精力都被消耗在日常经营管理上,基层经理到高管都特别忙,开各种会听各种汇报,处理各种问题
借助于数据指标体系及智能管理工具,常规性经营决策都可以自动完成,组织精力就被极大释放出来,可以用于思考未来,布局长远,持续提升
开会的重点通常在于讨论未来,例如如何解决反复出现的棘手问题和制定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如何推动客户体验升级及组织能力持续提升
- 只有被衡量,才能被提升
- 今年相比去年如何实现提升?若内容相同,如何做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希望推陈出新,怎么实现客户体验提高。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还要有明确清晰的衡量指标及有挑战性的提升目标
新时代的组织能力
在组织能力的杨三角3.0中,也是提及平台+小团队的模式(2.0中已强调授权,使命,小而精干的团队),拆解大的问题,全功能小团队,专注和简化。
亚马逊的组织文化
- 自己的东西要自己用(Eat your own dog food)
- 两个披萨还喂不饱的团队,团队尺寸就大了,做的事情就要分解
- 简化和自动化
- 做产品前先逆向工作(working backwards),准备好Press Release(新闻稿),FAQ,用户手册(User Manual ),每份不超过2页纸,不能用图表达。这要求着你的产品要是简单的,这些都可以约束提升效率
创新创造的组织文化匹配–亚马逊解读
创新创造有时需要打破大公司既有的组织架构,还原到创业的初始状态
- 全职,最难做到
- 挂帅人不能全情投入(有自己其它职位岗位,工作量满),这样的项目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 跨职能
- 集中办公
每一个重大突破的创新背后,都有一位卓越的项目负责人,情商,逆商都要高,兼容并包,有效激发个体,激发大家潜能与创造力,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大企业最容易落入的一种陷阱就是一刀切的重型决策机制。基层员工甚至不少中高层领导,都不了解业务的全貌,即便拥有决策权,做出的决策往往也只是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组织最高层的几位领导能真正看到全貌,为保证决策质量,大事小事层层上报拍板,这样自然就快不起来,赋能授权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 这种情况在传统企业比较常见,因为数字世代组织不同,传统组织设计首要原则本来就不是为了快速灵活,而是为了有效管控
- 在贝索斯看来,很多传统企业决策速度慢的根本原因是对决策没有分类,不管轻重缓急,都用一套耗时长,过程繁复的方式进行决策
- 对于结果影响不大的,过程可逆,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决策,要大胆授权,授权要确保这几个人能把决策做好,谁具体负责,谁就决策
- 每个业务目标几个指标,每个衡量指标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决策质量都要靠强大的数据指标系统及智能管理工具提供支撑了。智能分析和工具(不搞老法师坐镇)对责任人完全开放,随时调阅查询。在信息达到70%的情况下,就可以大胆决策。不能百分百确定,就做实验低成本试错,实践出真知。
- 必须要建立数据信息系统,否则如何打破沿袭百年的管控模式和根深蒂固的部门割据,打破人性使然的趋利避害,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最佳真相呢
- 另外,职能部门不能说no,如果有问题,职责在职能部门,得想办法解决,办业务部门把事做成,不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搞串联审批,直接并行审批。
解决争议靠什么
-
决议过程中,要有既要,让整个团队知道,信息平等很重要
-
不妥协坚持高标准。第一标准是工业标准,第二标准是大公司标准,第三标准才是自己的经验
有用要找个引用看看,谁这么干了
有效争论
- 产品原则优先
- Think Big 从更大更高的地方思考问题,大家更容易达到一致
- Divide & Conquer 分而治之,绝大多数讨论没有效率,都是因为把很多东西混在一起讨论
- Breakdown the topic 一口一口把大象吃掉,产品,架构,运维请分开讨论
- walk before run 从0到1,再从1到10,功能先做对,不要在讨论功能时,用性能来进行争论
- Reference & Data 权威引用和数据说话
其它有效实践
- 文档化:写文档是一种深度思考,会让你自己审视自己的想法
- 通过演示展示工作,分享知识交流心得,接收意见改进产品
- 1-2-3法则:自己处理1小时内没有思路,找人讨论,2小时内没有结果,上升至团队
多说一嘴No PPT
英文传意能力弱,中文PPT信息还是很大的,不可不加怀疑奉若圭臬
- 只写要点时,思考往往浮于表面,内在逻辑都得靠现场讲(这就涉及英文的传意能力了,老外也特别喜欢提3C,4P等缩写用词缩写造概念,PPT信息量低)
- 讲的人轻松,听的人难真正理解,之后再看,仍不知所云
- 叙述问迫使阅读人深入思考,开会讨论时,也不需要讲。每个人按自己的阅读节奏,认知模式,自己读就好。高管们很难一言不发听别人讲完,经常打断别人。有时他们提的问题,其实后面就有回答,只是暂时还没讲到。既然每个人认知方式和节奏不一样,不如大家都默读,有问题记一边,看完再一起讨论。
- 完成高质量的6页叙述文,并非易事,需要与人讨论反复修改,常看常新,一两天是不够的
- 决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不断练习
- 拒绝官僚主义
- 控制非直接人员编制
- 控制费用,让人浮于事的官僚主义无处藏身
- 简化流程